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文艺老兵”的书法人生
2023-02-08 17:09:03
1803浏览
展览展演

宋廷熹85年来的风风雨雨为三个阶段。

弃笔从戎

1930年,宋廷熹出生在上海租界,从小家庭条件就不错,父亲在上海做中医,酷爱书法。在父亲的影响下,宋廷熹从小也喜欢书法,在小学的书法课上,他的字往往比同龄人写得更好,大家都认为他很有天赋,未来成为书法家也未可知。

不久,抗日战争降临,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轰炸上海,宋廷熹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结。当时,宋廷熹经常跑去旧上海的跑狗场,用石头砸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瓷牌子。后来,他又参加全上海学校组织的儿童歌咏比赛,一首讽刺汉奸的《小白狗》获得比赛第一名,并在广播电台播出……

在童年的记忆里,宋廷熹对书法的热情被爱国情结所淹没,他励志参军。1949年,宋廷熹如愿来到长沙参军。但因为个人成分和家庭背景不好,宋廷熹差点错过这次参军的机会。好在宋廷熹多才多艺,当时一段颇见功底的京剧清唱,让他“破格”进入了47军文工团。

当个文艺兵,也许一辈子也上不了战场,但宋廷熹得到了机会。抗美援朝时期,宋廷熹所在的47军文工团收到命令赶往前线全国战斗英雄郝忠云的营队阵地去慰问演出。慰问演出小组共12人,刚出战壕不久,一颗烟幕弹落在慰问演出小组组员们身旁,宋廷熹等4人与其他组员失去了联系,但任务必须完成,4人小组继续前进。在前线战场,慰问演出小组与战士们同生共死,白天表演,晚上就和战士一起睡在“猫耳洞”里。“前线的战士需要我们。”宋廷熹告诉记者,这次经历让他对文艺兵这个身份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在军队的日子,加深了宋廷熹的爱党、爱国情结。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表现,1951年,宋廷熹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

重拾毛笔

1954年,面临选择,选择复原回上海?还是转业去津市?没有多想,宋廷熹选择了后者,他说:“我想为祖国的建设做点贡献。”1955年,宋廷熹来到津市任团委宣传部长兼学校工作部长,工作十分出色。

1980年,宋廷熹调任津市文化宫主任,负责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工作。时隔三十几年,宋廷熹终于有机会再次拿起毛笔。

“当时津市有很多书法爱好者,但受限于资金和场地,没办法经常开展集体活动。”宋廷熹说,通过和这些书法爱好者的交流,他再次燃起了对书法的热情,同时作为津市文化宫主任,搞活群众文化活动他责无旁贷。

很快,由津市文化宫提供支持,宋廷熹组织起了津市第一支书法协会——津市职工书法协会(为现在津市书法家协会和津市老年书法协会的前身)。协会定期举办活动交流,并请来国内名家讲解、授课。

不久,宋廷熹又在津市组织了常德历史上第一次大型书法展,全市9个区县(市)参加。一时间,津市的群众书法文艺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宋廷熹在津市文化宫工作的8年里,津市各项群众文化活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8年中,津市文化宫年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并在198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写尽人生

1990年,宋廷熹退休后,先后经历了丧妻、丧子之痛。海外的至亲多次提出要接宋廷熹出国定居海外的建议,但他一一婉拒了。宋廷熹说,他爱祖国这片土地,他不愿离开。在津市,宋廷熹还有自己的书法圈朋友,而且他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愿望——入党。

没有了工作的牵绊,宋廷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书法爱好之上。他坚持每天清晨起来练书法,每天临帖练习2个多小时,书法技艺大有长进。宋廷熹喜欢临摹各个时期的标语、口号、格言,他说这是个人的风格。他将自己的这些作品寄去参加各种比赛,不成想却迎来意外的收获。

宋廷熹的作品先后入编《东方书画长城巨卷》、《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等60余部国家级经典。他荣获国家级金奖70多项。中国名家书画院授予他“奥运书画风云人物”称号,国际奥林匹克中心授予他“国际奥林匹克艺术金奖”。北京人民画院,巴蜀书画研究院、中国文艺协会授予他“中华文艺复兴贡献人物”称号。还有他的作品镌刻于常德诗墙。如今,他还是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津市老年诗书画影协会名誉会长。

宋廷熹曾感叹,人生的一头一尾都有书法相伴,他愿用手中的这只毛笔写尽人生。

2010年,80岁的宋廷熹实现了自己入党的愿望。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