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浓浓布依情 ——记贵州戏曲艺术家冯景林
2022-02-25 15:03:14
1576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黄正书
责任编辑:赵历海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是民族发展的动力。


布依族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到居住地域的制约,更由于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因此,其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期以来处于深闺之中,鲜为外人所知。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由于国力的昌盛,经济的振兴,因而带来了各民族文化的日渐繁荣。布依族古老的原生态民阃文化,已逐渐被发掘、整理和开发出来,走出村寨、走出大山,登上了全国和世界的“大雅之堂”。这其中,布依八音,布依戏,布依“削肖贯”(说唱艺术),布依丝竹(小打)音乐,布依铜鼓十二则等,广为外人所知,被专家们称为“布依五宝”。

“布依五宝”是布依民族几百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传承下来的古老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明珠一旦展示于世人面前,即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出璀璨的光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2006年,“布依五宝”中的“三宝”,即布依八音、布依戏、布依铜鼓十二则,被荣幸地列入首批国家级小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但是布依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国家二级编导、州布依学会副会长冯景林,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对布依文化瑰宝的发掘,整理和开发中.不少黔西南文化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原黔西南州戏剧家协会主席、贵州省地方戏民族戏艺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理事、黔西南州文化艺术研究。

(一)

冯景林是土生土长的黔西南人。他1934年出生于安龙县城。安龙,南明之都,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流亡途中驻跸于此4年,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长大的冯景林,从小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熏陶。1950年,他刚刚进入16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到部队文工团从事专业文化工作。从此,他一生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复员回来,进入安龙黔剧团。1959年,调到省城贵阳,担任省黔剧团演员队长。1965年又回到安龙黔剧团,任该团团长兼编导。

冯景林接触布依文化是从布依戏开始的。

那是1981年初,紧邻安龙的册亨布依族自治县,为了庆祝自治县成立15周年,要举办“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为把演出活动搞得更好,这个县的有关部门向当时的地区文化局请求派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给予指导。冯景林搞了这么多年戏剧,对群众文化工作自然是轻车熟路,于是地区文化局就近派他到册亨。

当时册亨总人口中90%以上是布依族,布依戏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力了县庆盛典,这个县的各个公社分别排练了9则布依戏。冯景林自小耳濡目染,对布依戏也不陌生。他来到册亨,在指导各戏队排练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发现了不少好戏目。尽管都较为粗糙,不少还属于原生状态,但它是戏,因为它有戏本,有独特的音乐和表演艺术。

冯景林从此开始认识布依戏。

1982年初,受地区文化局的指派,他第二次到册亨,辅导该县布依戏队为当年5月1日成立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型庆典活动作准备。他认真辅导,结果册亨演出的布依戏在州庆晚会中崭露头角。人们从此开始认识到黔西南有独特的戏种布依戏:省内文化部门开始重视这一地方民族艺术。

就在这一年,冯景林调到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团任专职编导。

1983年5月,州文化局成立“布依戏演出研究小组”,冯景林任布依戏编导。

1984年5月,州文化局第三次派冯景林到册亨,要他根据1982年在兴义演出获得好评的布依戏《罗氏盛》演出本进行改编,搞出一台能代表黔西南水平的布依戏。

《罗氏盛》戏本取材于布依族民间故事,内容健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局限于原戏编者的水平,戏情简略,表达粗疏,枝蔓过多,整个戏显得较为拖沓,冗繁。

冯景林认真研究戏本,请教布依戏老艺人,多方征求意见,对戏本进行二度创作。为了丰富剧情,将原3000多字的戏本扩充到15000多字;为了演出更加紧凑,将原分为6场的戏压缩为4场;为适应人们的观赏习惯,将戏名改为《罗细杏》。

改编后的戏本,情节完整,戏情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突出。音乐声腔也由原来单一的“灯调”,增加了“起落调”、“摩公调”、“浪哨调”。为充分表现布依青年男女“浪哨”过程,将具有布依传统特色的“竹筒情歌”,第一次应用于戏中。

这年6月下旬,州文化局决定以册亨、贞丰两县为重点,搞一台布依戏(贞丰的为《金竹情》),两戏均由冯景林任导演。7月29日,由中央文化部派遣,从北京专程赶来黔西南的戏剧专家、文化部司长陈琪林一行,在安龙看了《罗细杏》后激动地说:“是戏,是布依戏!”

9月中旬,《罗细杏》和《金竹情》两戏到贵阳,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汇报演出”,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志》主编,著名戏剧家曲六乙,在《贵州日报》撰文《贵州戏剧的腾飞》,对《罗细杏》赞赏有加;11月中旬,《罗细杏》到昆明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全戏载歌载舞,声情并茂,使观众赏心悦目。戏中的“八音”曲调,观众们闻所未闻。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使观众们如痴如醉。最后,该戏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捧回了“孔雀杯”。

南盘江边原先不为人知的“土画眉”,这下子变成了艳丽的“金孔雀”。布依戏从此登上了国家舞台,成为全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冯景林等一大批黔西南文化人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此后《贵州戏剧》、《贵州民族戏剧专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等全文发表了《罗细杏》改编本;《贵州日报》也连载《金竹情》戏本。《银屏舞台》、《今日文坛》等省级期刊和其它新闻媒体也分别发表省内外专家们撰写的有关布依戏的评论文章。黔西南两个布依戏在省内外的演出和戏本的公开发表,确立了布依戏的地位,彻底否定了国内一些人认为的“布依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戏剧“的论点。

(二)

水有源头树有根。布依戏作为一门有别于国内其它民族的独特戏种,它的源在哪里?根系何方?在省内外文化界,有的人认为,布依戏不是布依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从邻近的其他省、其他民族移植过来的;冯景林则认为,布依戏是布依民族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从自己民族的风情习俗中衍化而来,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传承、创新、逐步完善,最后形成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

这不是冯景林主观的臆断,而是他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经过仔细、认真的研究后作出的论断。

冯景林说,戏剧的起源与宗教有关。布依族宗教的发展孕育了布依戏。

布依族世世代代在黔西南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他们信奉多神论自然宗教。而主持禳灾祈福、驱鬼避邪、求神占卜等活动的是“摩公”和“迷纳”(女巫)。摩公和“迷纳”在进行宗教活动过程中的吟唱和形体动作,就是布依戏的雏形。

冯景林从布依戏的戏目、表演程式、音乐唱腔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说明布依戏来源于布依族的宗教活动和文化生活;传统的布依戏如《安王与祖王》就是摩公主持丧事时的经文;其它戏目,有的来源于摩公经咒,有的来源于布依古歌、傩仪、民间故事等;从表演程式上看,布依戏舞台的基本调度,是由布依傩仪中的“绕坛”演变来的。布依戏中演员的基本步伐,是以摩公的“踩八卦”为基础,吸收布依傩舞及民族狮舞的一些动作:布依戏的武打动作,则从布依民间的传统棍术演化而来;布依戏的音乐唱腔,起源于“摩公调”,在其后的不断发展中,又融进了布依民乐和其它曲调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戍了布依戏的“起落调”、“喊板”、“灯调”、“浪哨腔”、“苦调”等5种声腔的联曲体。而其中的“喊板”为布依戏净行专用唱腔,则源于摩公调中的“咒”,是布依戏中较有戏剧特征的唱腔:布依戏的服饰、舞台布景、道具等,都具有明显的布依民族特色。

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吸收其它民族文化艺术中对自己有益的部分来丰富自己。布依戏也不例外。在戏目中,也移植了汉族的梁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包公故事,薛仁贵、薛丁山故事,穆桂英故事等:与一江之隔的广西,历史上两岸人民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艺术上难免相互影响。但冯景林特别强调说,广西的北路壮剧与布依戏决不是一回事。北路壮剧剧目大多离不开依志高(宋朝时期广西反宋起义的首领)等“二依”,布依戏却没有“二依”的踪影;北路壮剧音乐都起于“衣呀嗨”,布依戏音乐声腔中也没有。

因此,冯景林说,广西北路壮剧与布依戏,它们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共性,但各自始终保持着自己剧种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布依戏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那么,它最初的发源地在哪里?冯景林肯定地说:布依戏起源于兴义巴结!

在18世纪初期,世袭的巴结王姓土司,开始在传统的祭祀中有意让自己族人子弟参与吹打跳唱;其后代则将其中的唱段加以改编,增加情节和人物,在节日和酒宴中作消遣。因此,布依戏已具雏形,从祭祀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王氏的族中戏。此后不断丰富,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已具舞台演出形式;20世纪初在巴结搭台演唱,并在南盘江两岸流动演出,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编纂的《兴义县志》中已有详细记载。

冯景林曾数次到巴结,了解到王氏土司的后代王友益,为了发展布依戏,变卖田产,到广西学戏;他还冲破世俗偏见,顶着各方压力,将自己的独生女和亲外侄女送戒班学戏,学成后担当主角,首次打破了布依戏没有女演员的惯例。这在当时戏剧演员普遍受到歧视的时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正是由于有像王友益这样的热爱本民族戏剧、热衷于自己民族的艺术的布依儿女前仆后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创新,才使布依戏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

(三)

冯景林于1988年调到黔西南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全州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了追溯布依戏源流,深挖传统戏目,他深入边远村寨,日以继夜地访戏师,看资料,观表演。几年中,他与其他同志们一起,先后到过云南、广西的部分城镇、乡村,到过省内的8个地、州近20个县(市),上百个村寨,行程4300多公里,其中步行达1700多公里;召开各种座谈会110多次,记录的资料多达2200多份94万余字,他写出了33万多字的《黔西南文化艺术志》,17万多字的《贵州布依戏》,编撰了18万字的《黔两南小戏小品曲艺专集》;完成专著《黔西南布依花灯苗族花灯》、《黔西南花灯音乐集成》、《黔西南曲艺志》等;他根据史实和民问传说,创作出反映清代黔西南布依族农民起义的电视戏《王囊仙》,反映回民起义的大型话剧、黔剧《白旗血》;反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布依族革命烈士王海平事迹的大型话剧《遗恨双江口》;反映南明小朝廷在安龙4年的大型话剧《碧血龙城》;反映改革开放后黔西南农村变化的黔剧《阿伦寨》、话剧《花梨寨》等等。在90年代,他撰写的文字作品超过120多万字。另外,他亲手整理的布依戏传统剧本数十个。他导演的戏剧,除《罗细杏》获全国大奖外,大型话剧《二月天》获全国金奖,《茅酒飘香》获全省一等奖;导演的小品小戏,曾获二个全省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获优秀奖的还有不少。他的事迹,被收入《贵州戏曲大观》艺术家卷。

冯景林在进行全州民族文化的调查中,在册亨发现了布依族民间说唱“戈比戈问”,在望谟也有同一种说唱艺术“削肖贯”,有20多个曲目,后经省内专家认定,被正式冠名为“削肖贯”,属于布依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在北盘江上游晴隆县布依族聚居区,流行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小打音乐”,当地布依语称“斗坛达云”。后经专家们认定,属于布依族丝竹音乐。现在,这两种布依族民间曲艺,都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仁屯脚等地布依村寨,流行铜鼓“十二则”。应有关单位邀请,冯景林数次到屯脚,精心辅导当地文艺队排练,使其走上舞台,先后到兴义、六枝、安顺黄果树等地演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

冯景林已退休多年,但他为了黔西南的民族文化事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些年来,州内各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兴义的“马岭河漂流节”、“万峰林旅游节”,顶效历年的布依族查白歌节,贞丰的“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安龙的“荷花节”,兴仁的“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以及全州连续几年的“多彩贵州”大赛等,冯景林或作为艺术指导,或作为评委,亲自参与组织,参与策划,是这些活动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之一。

此外,他还受聘担任州内不少文艺团体的顾问或艺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艺术质量。他精心辅导兴义“布依第一家”,使这个队在2002年秋在南京获得全国风景名胜区民族文艺展演第一名,捧回“最佳创意”金牌;2005年,又是他的精心辅导,使黔西南州的布依八音获得全省“杜鹃杯”曲艺大赛一等奖,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得铜奖;2006年,他参与率队到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参加全国民族歌舞盛典,获得好评,中央电视台摄像记者还单独采访了他,并在电视节目中播放;2007年10月,他又亲自参与率领黔西南州布依八音队,在宁夏银川夺得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二等奖;他与刘一丁担任黯西南武警支队布依八音队艺术指导,使这支乐队唱响兴义和贵阳。

冯景林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但他精神健旺,乐观豁达,思路清晰,没有一点龙钟老态。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他如伏枥老骥,壮心不已,仍奔忙于黔西南州文化战线上。 (原载《经济信息时报·今日兴义》2008年3月26日三版)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