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安龙话里的“毛”和“妹”
2022-06-15 09:50:26
1598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蔡道耕
责任编辑:赵历海

先说“毛”

我1950年从贵阳转学到妈妈的老家安龙读书,1952年从安龙一小又回贵阳八中读书。

在安龙的时间不算长,仅两年。然而,我对安龙的印象特深、特好、特美。退休之后,我曾专程回安龙故地重游了三天,其感觉是人非物亦非,当年的同学不少已入天国,有的早就离家远走他乡随儿女安度晚年。

故人如烟,往事如烟。唯有那熟悉的、亲切的安龙话,引我穿越到六十四年前。

记得初入住周家巷外婆家时,闹了一个笑话。外婆、舅舅、舅妈都不叫我的奶名和书名,总是叫“毛”,“毛,吃饭了”、“毛放学了呀”、“毛,出去打点酱油”。刚听到时,我不知是叫我,没回答。舅舅生气地说:“这个贵阳来的娃娃没礼貌呢,叫了几声都不答应。”还是外婆为我解围:“他刚来,听不懂安龙话,你要教他呀!”

经家里人七叫八教,我懂了安龙把小男孩叫做“毛”,小女孩叫做“妹”的含义。多少的亲切、亲情、亲爱就浓缩在一个“毛”和“妹”字上,而且成为家里家外的一种统称。

时间久了,我能区分出家里家外,熟人生人叫“毛”和“妹”的声音中其亲热度各有不同。在家里,大人叫的“毛”,声音格外温存、可人,在外面,声音则很陌生、冰冷。

时间久了,在家里,我也叫表弟为“毛”,不再叫“小弟”或“弟弟”了。

一个“毛”字,多么简单,多么亲昵,多么独特,多么耐人寻味。

2011年初春,我一踏人安龙这块热土,就听到久违了六十年的乡音。我问一位小男孩:“毛,到招堤怎么走?”他就热情地向我介绍;“可以乘3路公交车,可以打的,5块钱。”还说,“走老路,顺河边走,可以边走边看。”他似乎看出了我是一位少小离乡老大回的游子,无比的亲切。

一天早上,我走到周家巷口问一位小伙:“毛,请问廖八师面馆搬到哪里去了?”他说“早就不在了,现在的面馆多的是,有罗家院的霸道面馆,有马场坝的特色早餐,有大街上的家常面馆,任你挑选。”并向我一一介绍方向。

一声“毛”便让你与安龙的距离缩小了。我走了不少地方,尚未发现有对小男孩如此简短、亲切的称呼。

再说“妹”

在汉语里,必须是女子,才可称为妹。但是,在安龙话里,就不是这样了。

一个小男孩走失了,正在哭着叫妈妈,一位好心的阿姨走过去,充满爱心地说道:“妹,别哭,妈妈马上就来了。”

显然,这里的“妹”是“乖”的意思。

一个母亲对她的小儿子说:“妹,放学就回家,听见吗?”这里的“妹”自然是“好孩子”的意思。

一位老爷爷在送别他的孙子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妹,钱用完了,就打电话给我,别太节省,身体要紧啊。”

可见,“妹”在安龙话里的用法既不限于同辈,也不限于女性,而意思却丰富了许多。

有一次,我在车站,看见一幕令人动容的情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送别她的弟弟,她弟弟也是满头白发。老头说:“姐,你就别送了。”

老太太说:“妹呀,我还能送你几次,送一回得一回啊!”老太太的这句话顿时让我惊呆了。安龙话太丰富,太富有表达力了!试想一下,如果老太太不是用妹,而是用弟,能有这样的深厚感情、浓浓的亲情味吗?能有这样意味深长吗?那味道肯定就没有这么浓这么亲了,不信,你就品品。

妹这一称呼用于友爱、友好、亲切、亲热、亲昵、亲近、关怀、关爱、和蔼、和睦、客气、热忱的情景中。

这是情感的最佳表达,安龙话选择“妹”一词,实在是妙极了。非常能表达人的心境,叫人备感亲切。

为什么不用弟,或是小侄什么的称呼呢?

因为妹的形象最为可爱,更为可亲,让人喜欢。

因此,我们不难想象,人们为什么要把祖国称为母亲,把故乡的河称为母亲河,因为母亲伟大。母亲和妹都是人们喜爱的形象,人们乐意接受。

在安龙,当你走进餐馆,走进商店,走进菜场,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

妹,请坐,想吃点什么?

妹,想买点哪样?

妹,这豆可新鲜哩,才摘来的。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