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怀乡桥上忆杨滨
2022-08-25 11:00:53
1990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黄显旷
责任编辑:赵历海 唐保健
审核:李立靖

在招堤与荷花池之间,被一条小河隔断。招堤在上面,荷花池在下面。小河上面,建有一座小桥,将招堤与荷花池紧密相连,为行人通行提供方便。路过桥上者,总会想起一个人,他就是杨滨。

杨滨是什么人,值得路人这么挂念?

杨滨原名杨重。1948年1月,为了便于在六十军从事地下党工作,才改名杨滨。杨滨是正军级领导干部,离休前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解放前,他长期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党的秘密工作,在远离组织、生活艰苦的险恶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开展地下活动,为促使六十军起义和平解放长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电影《兵临城下》中,以他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地下党员的光辉形象。在为国庆四十周年献礼的电视连续剧《长夜春晓》中,以其真实姓名生动地再现了他在六十军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经过,再现了他在敌人营垒十二载中,置生死于度外,争取六十军起义的历史事实。杨滨成为安龙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之一,早已成为定论。

杨滨的革命生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说。

思想启蒙时期。1929年,杨滨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任旅长的贺锡恒带领下,离开家乡开始了从戎生涯。他来到昆明,考取云南讲武学校军士队。1932年底,云南省主席龙云的部队从广西回到云南后,为了总结入桂作战经验,举办了军官训练队,杨滨等被送去受训。杨滨从小身心受到创伤,营养不良,二十出头了,身体还很瘦小。他怕跟不上队被淘汰,生活无着落,于是暗下决心,起早贪黑,不惧烈日不怕冷冻,摸爬滚打,钻研理论钻研技术。在受训的两年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军政素质得到提高,全校步、骑、炮、工、宪、经、交七个科目,每科一百多人受训,总共六七百人,杨滨竟得到了第九名。在军官队受训结束不久,他毕业留校任工兵见习分队长兼军事体育器械操教官。在此期间,他见到了曾在南昌起义后被宋庆龄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的韦杵(副军长朱德)。韦杵是安龙县钱相人,既是杨滨的老乡,又是杨滨的长辈,都是布依族。韦杵给杨滨讲述了江西红军闹单命、打土豪分田地的情况,并将《萍踪寄语》等进步书刊送给杨滨阅看,成为杨滨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

思想成熟期。到云南讲武学校军士队学习后,杨滨认识了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费炳同志。此时正是国民党加紧对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五次“围剿”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捕杀,全国笼罩在一派曰色恐怖之中,革命进入了低潮时期。在费炳同志启发帮助下,杨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等有了一定的认识。1935年9月,经费炳同志介绍,杨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费炳同志监督在小西门附近的城墙脚潘家湾进行了个别宣誓,成为黔西南籍较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人。第一人和第二人,分别是由李保华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从蓉和刘斐章兄妹。

积极投身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工作。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参加台儿庄战役、打击日寇进攻武汉等。1940年10月,六十军由江西移防文山,杨滨与其他中共党员一起利用合法身份,坚持“同流不污”原则,广泛进行交友活动,了解官兵思想情况。1946年,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六十军开赴东北,途中,部队中共地下党的工作由杨滨负责。到东北后,杨滨等人先后将经过长期培养的孙公达、陆飞等人发展入党,设法通过人事科办理合法手续,把他们安排到要害部门,加紧对中高级军官的交友活动,伺机策动起义。此时,党中央派遣滇籍中共党员刘浩同志到东北开展工作。1947年4月,刘浩奉东北局指示,携译电员、报务员和电台潜入六十军,由杨滨安排在吉林市秘密开展工作。六十军孤守吉林市时,军长曾泽生下令修建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工事,安排杨滨负责勘察、设计、定点、编制工程器材表。他借机把吉林城防工事和兵力部署情况整理成一份附有图表的文字材料,通过地下党员送交东北联军总部,为我军围攻吉林提供了重要情报。1948年3月,六十军由吉林市撤入长春市,随即被人民解放军围困。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10月17日,六十军宣布起义。翌年1月3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杨滨任四四二团团长,随军参加了解放鄂西、成都等重大战役。1950年10月,奉命赴朝抗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系列。入朝后,杨滨升任一五0师参谋长,先后参加了云山、安州、博州、古梅里等战役。1955年4月,杨滨随军回国,任副师长。

1962年11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在闽期间,他组织指挥了闵江、乌龙江两座大桥和龙坎铁路建设。离休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及军队建设,写了不少回忆录,为后人提供宝贵经验。1990年12月29日,杨滨在上海病逝,享年77岁。

杨滨的童年少年时代,生活极为艰辛,受尽了折磨。1913年,杨滨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柘仑村一个贫穷的布依族农民家庭。他家住房透风漏雨,半边关牛关边住人,以畜为伴,臭气熏天。杨滨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改嫁到离县城不远的海子庄一户王姓人家。王姓原有一子,对杨滨这个随娘儿开口即骂,动手即打。杨滨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他母亲痛心不已,只好硬着心肠将他送到娘家抚养。杨滨之母是娘家养女,小舅们轻蔑地说杨滨之母是在路上捡来的丫头,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更不是亲生骨肉同胞姐妹,所以经常打骂杨滨。仁慈的外婆偏爱杨滨,经常加以制止,但由于外婆年迈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管不了那么多具体事,小舅们就背着其母变本加厉地体罚杨滨,不准他“告状”。杨滨忍无可忍,跑到海子庄找母亲“告状”,死活都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母亲在王家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无力顾及杨滨。母子俩抱头痛哭一阵之后,又将杨滨送回外婆家。杨滨从五六岁起就开始做杂活,上山打柴放牛,成了舅舅们的小帮工。从十岁开始,他边干活边读私塾,仍然没有摆脱备受欺负的困境。杨滨只好又去找母亲诉苦。母亲无奈,只好带着两个儿子离开海子庄王家,改嫁到戈塘纳利一户王姓人家。谁知境况更为悲惨,恰如才逃出火坑又跌入火海,母子都感到无法生存,于是到弄塘逃生。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吃了上顿愁下顿,饥寒交迫时又到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忍气吞声,艰难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十六岁,杨滨懂得了寄人篱下必然受气的道理。要想不受气,必须得自立,远走高飞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逐步形成了。1929年,国民革命车弟四十三军旅长贺锡恒回到安龙故土招收兵员,杨滨报名当兵被接纳,才离开舅舅家,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

据史料记载,杨滨离开家乡当兵后,曾两次回到故乡安龙。一次大约是1933年,杨滨在到任见习分队长兼军事体育器械操教官前,请假探亲,到安龙的龙广、柘仑、酒雨、纳利、普坪等地走亲访友。母亲见到了离别五年的儿子,高兴得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返队之时,杨滨又邀约了亲朋好王立中等五六人到昆明军事大队学习。王立中结业后在朱家壁连当班长,成为杨滨的知音,两人并肩战斗了数十年。另一次是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滨要求离开昆明到前线抗战杀敌,费炳同志再三考虑后批准同意,此时,云南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要求,仅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在地方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六十军,总兵员4万人。卢汉任军长,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3个师。杨滨到一八四师报到后,准备出征。出征前夕,岳母要求必须将女儿带离昆明。杨滨采用了两全齐美的办法。他将妻子李静梧送到故乡安龙教书维持生计,自己仍然参加抗战。这样,既满足了岳母要求,又实现了抗日决心。杨滨回到安龙,花了七八天时间,帮助妻子安排就绪后,即前往贵阳赶上部队。杨滨表现出来的坚定抗战决心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部队领导张冲极为赞赏。

离别家乡后,杨滨对故土非常挂念。1981年,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的杨滨得知家乡在复修招堤,从个人积蓄中捐款1000元修建了“怀乡桥”,受到家乡人民的崇敬与爱戴。桥的南面和北面,建有约米把高的石雕护栏。护栏的两根石柱上,一根雕刻有“怀乡桥”三个字,另一根雕刻有“庆祝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十五周年杨滨同志赠款修建一九八二年七月”字样。桥的东面和西面,分别建有方便路人通行的梯坎。东面十二级,西面三级,桥面约两米宽。怀乡桥坐落在金星山麓右侧的小河上面,是一座玲珑别致的单孔圆形雕栏石拱桥,远看恰是一轮明月倒映在荷花池里。令人看后不禁想起杜甫那首《月夜忆舍弟》的诗句:“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么多年来,故乡人民都没有忘记杨滨。


上一篇:大西门情思
下一篇:安龙印象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