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康平县小城镇一个叫苇塘的地方,一座气魄宏伟的纪念碑高耸人云,这是当地民众为纪念辽北著名英烈贺炯自发修建的英雄纪念碑。
贺炯是谁?他是哪里人?在康平县甚至整个辽北为何享有如此声誉并受到那里的人民爱戴? 康平县党史资料记载:"贺炯,又名贺朗特,云南省人,苗族,生于1918年,1946年6月12日在解放康平战斗中牺牲,时任康平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但经云南省党史部门考证 ,在中共云 南省历史上并无此人。3015年6月13日,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狮子山村的贺登江在康平县政府网站"康平名人"专栏上看到"康平名人“贺炯"一文,贺炯的经历与其失联了半个多世纪的亲伯父贺发荣极其相似,遂将此事报告了贵州省委党史研究部门。安龙县党史资料记载:"由于受红军长征影响,龙广进步青年贺发荣、肖君盛前往云南参加红军" ,对贺发荣最终的去向并无多余记载,家人只知他从云南去了延安,1944年后再无音信。康平的贺炯是否就是安龙的贺发荣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副省长陈明鸣作出重要批示,由省委党史研究室 ,省民政厅及贺发荣家属组成的调研组踏上了寻访英烈之路。调 研组一路忙碌,查阅历史档案 ,走访贺炯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反复论证、比对,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2017 年6 月 12 日至 13 日 ,贺发荣与贺炯烈士生平论证会在 贵阳召开。在大量历史证据面前,调研组及辽、黔两地党 史专家一致宣布:在辽宁省康平县牺牲的贺炯即为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的贺发荣。至此,贺炯作为安龙县重要党 史人物载人新修订的《安龙县志》及相关党史著作,一段 尘封的历史也由此揭开。
少年壮志离乡求学
贺炯,原名贺发荣 ,又名贺朗特 ,爱好文艺 ,曾用笔名 巴丁、巴人发表诗歌等作品,1918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狮子山村桐柏寨子,自幼聪颖好学,1933年进人兴义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时年15岁的贺炯思想活跃,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左派文艺作品和革命进步书刊,又看到了红军长征经过贵州胜利到延安的消息,便执著地追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兴义求学期间 ,他和 雷隆、汤可澄、卢亚强等几位同学成立"彗星社",编辑出 版《彗星》周报,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事业。1936年春,贺炯在兴义县立中学毕业,到兴义县乌沙小学教书,1937 年春节,王秉黎(解放后任贵州省副省长)去桐柏给岳母拜 年,遇肖君盛(解放后任黑龙江省民政厅长 ,享受副军级待遇)也到桐柏拜年,两人相约在贺炯家里彻夜畅谈时 事 、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 。针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意 见,贺炯说:"我们这个地方偏远闭塞,要了解中国形势、抗战的方略和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只有走出去,第一步先到昆明去读书。"三人于是相约报考昆明昆华高中。1937 年春 ,由贺炯领头 ,肖君盛、王秉黎三人一 同上昆明投考 昆华高中 。贺炯、肖君盛考试成绩很好 ,进人昆华高中正 班就读,王秉黎考试成绩一般录取预备班。1937 年7月7 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人侵中国,国家宣布全国高中以上学生暑假期间接受军事训练,昆华高中也不例外。贺炯、朱家壁(云南省人,解放后任云南省 委常委,统战部长等职)、肖君盛等编在一个队,朱家壁为 队长。集训期间 ,在朱家壁的领导下,以贺炯为主,创编了革命刊物《前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真理。王秉黎经常在《前哨》刊物上读文章,并在贺炯,肖君盛的引导下参加抗 日救亡活动。王秉黎在昆华高中预备班结业后 ,以昆明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全公费云南省立(镇南)师范学校。1937年底,朱家壁、贺炯、肖君盛在一起商量,分析了政局的发展变化,一致认为中国最坚定的抗战政治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于是决心赴延安寻找共产党参加革命。
北上延安呕心报国
1938年初 ,朱家壁、贺炯、肖君盛到八路军驻昆明办事处了解延安相关情况 ,商量筹集赴延路费 ,并把赴延安投奔革命的打算告诉王秉黎 ,征求王的意见 ,王秉黎表示没法筹集路费,只能到云南省立师范学校读书。贺炯、肖 君盛的母亲为支持儿子上延安,变卖了几亩田地为他们筹集了路费。1938年3月,经八路军驻昆明办事处主任周素园(解放后任贵州省副省长)介绍,朱家壁、贺炯、肖君 盛 、雷隆等人以投考驻武汉的黄埔军校第六军分校的公 开名义作掩护,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几经周折,辗转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再赴延安。到延安 后,朱家壁、贺炯、肖君盛、雷隆进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大毕业后,朱家壁在延安工作了一段时间 ,后被派回云南在滇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肖君盛随军去了东北 ,雷 隆后随军南下贵州,解放后因身体原因转业到贵州省冶金厅工作。贺于1938年4月28日人抗大第四期第三 支队第八队学习,同年7月由柴军武(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干部股股长、1956年任解放军总参谋部 二部副部长、1969年任国防部外事局局长等职)和张士桢 秘密介绍人党。毕业后贺炯留校工作,先在特科大队区队 长训练班接训,1939年8月随抗大挺进敌后到达晋 察冀边区,被分配到晋东南抗大一分校任区队长、军事教 育干事等职。1941年,方强(抗战期间任后方留守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中央考察团到晋东南考察工作,贺 炯陪同考察,他的才干和谦逊的性格给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调他到中央考察团工作。1942年初贺炯随考察团返延安,进人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后又人鲁艺学习,此后进人中央《新华日报》工作。从193到1944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几年里,贺炯表现出了他超强的组织能力和精明才干 ,思想不断进步 ,他把手中的笔当作对敌斗争的武器,在延安革命刊物上以笔名巴丁、巴人创作了大量讴歌我党抗战和对敌斗争的革命诗歌,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党的事业。
挺进辽北才华尽显
1944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在南方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拟派三五九旅执行军事任务,建立根据地政权,抽调干部大队跟随执行任务 ,贺炯被抽调到南下干部大队。1944年11月10日从延安开始南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正在南下行至河南洛阳附近的三 五九旅第二支队接到中央军委急电 ,命令部队调头北上 ,特别指示跟随第二支队中的陶铸急速奔赴沈阳,接收日伪满洲国控制的政权,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贺炯随陶 铸急行军到达沈阳后,先后在辽宁省工委机关和沈阳大西区委工作,他的工作能力得到陶铸等领导的赏识 ,一直担任着党内重要领导职务。11月下旬,贺炯随陶铸撤到法 库县,陶铸任辽西省委书记,贺炯任法库县城关区区长。日本投后,地方伪官吏土豪劣绅组织成立的治安维持会把持着地方政权,国民党势力借机掺和 ,一些县国民党党部挂牌成立,伪满官吏、恶霸地主、汉奸和地下国民党 势力横行 ,辽北形势一片混乱 。这个时期 ,按照辽西省委 的部署,开展反奸清算斗争(反对汉奸 ,清算敌伪残余势力)是日本投降后的重要工作,是巩固抗战成果的重大战 略举措,斗争锋芒直指汉奸敌伪残余势力,形势十分严峻。在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贺炯带着从关内来的干部 经常深人农村蹲点,在"反奸清算,诉苦复仇"的口号中发动贫苦农民纷纷起来向恶霸地主进行斗争,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在"反奸清算"工作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城关区内人民政权逐步得到巩固 。曾任辽北康平县县长的张雪涛等领导在解放后回 忆起贺炯说,贺炯办事很认真,工作能力很强,对他的为人和能力大为赞赏。
血洒康平英名永存
1945年11月下旬,辽西省委转移到康平县,康平位 于辽宁省北部,县城距沈阳市120 公里,地域辽阔,解放战争时期总人口 20 余万 ,日伪投降后 ,国民党康平县党 部挂牌成立,与地方伪官吏土豪劣绅沉涩一气 ,掌握着康平县政权 。在这样严峻的斗争形势下 ,辽西省委派张培华、邱含光、贺炯、权屹夫、罗宾儒、吴斌、石敬远等同志到 康平接管政权 ,建立康平县民主政府 ,张培华被委派任康平县委书记 ,邱含光任县长 ,贺炯任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权屹夫任组织部长,吴斌任公安局长,石敬远任保安团长,同时从冀中、新四军和延安派来的一批干部陆续接 收和建立八个区政府和区小队。12月中旬,县委书记张培 华,县长邱含光觉察伪公安队为敌伪头面人物刘叙五所掌握,毅然决定对伪公安队进行改编 ,当刚从沈阳新组织起来的工人纵队在收缴伪公安队武器时 ,发生了枪击 ,打死打伤伪公安队员四十人 ,县长邱含光、公安局长吴斌。保安团长石敬远等几位同志不幸牺牲。事后不久,千余名 土匪集聚在康平县三区驻地四家子大肆抢劫,打死三区区长赵景广,国民党反动势力也正向康平进攻 ,康平形势 更加危急。辽西省委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反奸清 算"斗争,彻底清除敌伪和恶霸地主残余势力 。1946年6月,被"清算"了的康平七区恶霸地主,人称"北霸天"的尹明阳逃到沈阳,当上国民党军统特务后窜回康平纠集康 平七区、四区反动地主和其他反动分子六十余人,重金收 买党政军中一些革命意志薄弱的人员,区小队战士高林 清、刘亚东等人被收买叛变,成为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内 奸。6月11日 ,尹明阳率众匪砸开康平县政府仓库 ,抢去 枪支弹药若干,准备于6月14日晚分头举行暴动 , 围攻 康平县七区区政府。6月12日,七区区长卢周友得知尹匪暴动消息,和前去七区检查工作的贺炯商量反击之事 ,决定留少数区小队和干部在区政府围墙内抵抗,将大部分区小队和工作人员拉到区政府外边沙陀地里埋伏,待敌人进攻区政府时里应外合消灭敌人。一切战斗布置好后,贺炯因第二天要参加县委会议 ,需连夜赶回县城。为安全 起见,区长卢周友派区小队战士高林清、刘亚东等人护送 贺炯及警卫员城,他万没想到高、刘二人早已叛变投敌。当晚,行至七区苇塘宫家窝堡时,高林清、刘亚东从背 后开枪,贺炯当场牺牲 ,警卫员重伤大声呼救 ,被高、刘二人补枪致死 。贺炯牺牲时年仅 28 岁 ,在他随身遗留的背 包里,除了一个笔记本,一张照片,几页信纸和一些手抄诗外,别无所有。6月14日 ,康平县举行武装保卫康平动 员大会,贺炯牺牲的消息传到会场,人们肃立致哀,高呼"保卫康平,为贺部长报仇"。
青山埋忠骨,烈士英名永存。1949年康平县建立第一个文工团,起名贺炯文工团,将县城一条街命名为贺炯街。在他牺牲的康平七区苇塘镇,当地群众自发为他修建 烈士纪念碑,后迁至康平县烈士陵园 ,缅怀他为解放康平做出的丰功伟绩。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