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安义小学是民国时期安龙私立学校中开办时间最长的一所。它创 办于1937年,1951年初中部分并入安龙中学,小学部分并入新安小学,历 时十五年。
安龙创办私立学校,从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由蒙养斋、钟鼎、 朱焕典、王德彦、宋之询等办的“犹兴初等小学堂”,到民国期间“龙泉”、 “雅坡”、“孔庙”、“明德”、“崇德”、“第一区小”、“花维”、“文 兴”、“堵瓦”、“廷壁”、“纳兰”、“坡革”、“析挂”、“发兴”、“应 发”、“赤云”、以及王斐渊、王文兰、王惠琴等人办的“群力幼稚园”等, 大都由于经济拮据或主持无方等原因而短暂结束,唯“安义小学”不仅能 持久,且办学效果显著,它不但设有完全小学,而且还有中学,著称于安龙。 就读该校的学生,除本县而外,册亨及广西隆林亦有前来者。在解放前的 十三年里,国民党政府,地方官吏不仅不扶持,反给学校设置重重障碍,必欲扼杀而后快,使得该校几经波折历尽艰难,一直在困境中挣扎。安义 小学之所以能幸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则是学校大多数教职员工,校董热忱献身于地方教育事业,再则是广大群众、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的支持所致。在它存在的十五年中,对提高安龙人民文化素质起了一定作用,它的某些教学方法,今天仍有可借鉴之处。
一九三七年安龙城区仅有“桅山”、“玉屏”及“女小”三所公办小学, 因学校容量有限,致使大多学龄儿童不能入学。是年县长李旭到任后即受到地方权贵所操纵,倒行逆施,在教育界安置亲信,排斥异己,控制学校,不但不增设扩充校舍,反以整饬教界为名,竟将一在城内,一在城外之"桅 山”、“玉屏”两校合并为“桅峰小学”。县城之大,学子之多,断非一 校所能容纳,失学儿童增多,贫苦儿童尤甚,加之教育界派系纷繁,致使 安龙教育日趋衰落。据安龙史资料选第一节第三辑八十七页何明德撰《解放前的安(龙)中(学)》一文,第四小节教育质量低劣的小题中,为了 把持所谓“安龙最高学府”的派系利益,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有所谓“留 京派”、“留省派”、“新派”、“老派”等等。地方一些关心教育人士 激烈反对并校,学生家长周丕臣等数十人也呼吁保留原校。为此,曾呈文省教育厅。列举并校弊端,而李旭却一意孤行,坚持并校。
地方人士宋宠三、钟云楼等人会商创出一所私学校,以收容不能入学 的儿童。拟用江西会馆房屋,动员各会馆,社会各行业,各界捐资为学校基金,经宋钟等人对各会馆有关人员晓以大义,当即纷纷表示赞同,极力 捐助,又清理了 “张公祠”、“冯公基”、“节孝祠”等祠庙的祭祀租谷,办学经费可勉强奏足,办学之举,已有基础,于是,以社会各方代表各义呈文县府要求办学,李旭见此情况,恐众怒难犯,只得勉强同意。
校董会成立后,推选宋绍锡为董事长,钟鼎、苏四箴为副董事长,另 有黄高修、徐晓初等十二人为董事。聘黄明楷为校长,谌志坤为教导主任, 王学文、赵秉仪、刘仲贤、王树森、安兴州、陈国柱、王惠琴、蒙怀瑾、 徐光萼、王松琴、杨发翠等人为教师。定校名为“安龙县私立安义小学”。 校名的取意:“安”是根据我县明代设所名安隆,“义”是清代名兴义, 各取一字,籍光学以存旧名,使学生略知县治沿革。校训是:“勤、敏、笃、实”四字。学校以江西会馆捐出的房屋为校址,(今城区二小)计有房屋三十间,校地面积261.1方丈,校舍面积96又十分之七方丈。计有礼堂、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浴室、号房、厨房、阅报室各一间,教室 九间、宿舍八间、过道三间、厕所二间及学校园地等(其中正殿二间,厢房一栋共三大间,改装归中学部教室之用),体育场室内43.2方丈,露天面积72方丈,地势宏敞,依山旁水,环境幽静,为当时全县校舍之冠。办 学经费来源:江西会基金谷四十石、两湖会馆捐助五十石、江西临江分会捐助五石、屠宰同业工会常年捐助大洋一百元,冯公墓常年捐助大洋二十 元,地方财政委会年补助大洋三百元,苏百箴捐助基金谷七石,以上共计 基金谷一百二十七老石,大洋四百二十元。拟定校董会章程十二条,会址设在安义学校内。筹办初期实际仅捐出二分之一。由于经费不充裕,学生课桌是由董事和教师们家里借来的板凳、门板代替,设备十分简陋。但学 生入学十分踊跃,学校三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学,旬日之间报名入学者竟达 二百多名,教师们热情高涨,鉴于经济不丰,都不拿薪,仅由学校供上午伙食一餐,艰辛异常。由于教师们的辛勤热忱,学生深受感动而勤奋学习, 形成苦教苦学的良好风尚。安义小学的学生大多是衣破裙烂的穷家子女,男女生合班,在我县又属首创颇受城乡民众欢迎,李旭视该校为眼中钉。一些权贵则呼安义为“烂崽学校”,经常冷嘲热讽,流言诽谤,安义的教师们对此则嗤之以鼻,各自搞好教学使该校逐步得到社会的好评,安义声誉日高,常有桅峰、珠泉等校学生转学前来,校舍大有不能容纳之势。因此,便常与公立学校发生纠纷。李旭亦时时借机发泄对安义不满,暗地密报该校为异党分子把持(因为该校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国民党),致使省教 厅曾派督学刘国方前来调查,县党部干事到校施加压力,胁迫教师加入国 民党,另一方面,安义小学却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七十多岁 的老石匠王仁孝见该校门前有个陡坡,下临河沟,恐师生出入危险,他便 独自一人将陡坡挖平,又买来石料,在校门前修砌了一平坦的石路,还在 校门前河沟内开凿一口水井,供学校师生饮用,概不要分文报酬。“鼎兴祥” 商号损赠该校一批理化仪器,以此建立了仪器室,其余乐于捐助者亦不少。如李旭的秘书李松喜,系浙江人,为人正直刚毅,对安义苦教苦学的精神,深表同情,也捐助大洋一百元给学生做服装,由于经费渐趋充裕,学生可免交学费,对家境赤贫的学生,学校还供给书籍,补助服装,李旭见安义深得群众欢迎,不禁脑羞成怒,竟以安义小学前校长,调离安龙他就,委陈先忠接充校长。并以恢复城区二小为名,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下令将校 址让出,另觅地址搬迁,借此将该校扼杀,时值秋季开学在即,学校已通知学生九月一日上课,如另迁地址,不惟无费建设修理,且误学生学业,因而激起了安义师学员工,校董的愤慨,全校师生员工,校董形成一个整体,认为创办学校,志在兴学育才,不会犯什么法的,因而不畏权势不怕强暴,敢于在反动势力的淫威下,与李旭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九 月二十五日李旭竟令警佐刘功彦率武装兵警到校威胁,企图强行侵占校址。李旭此举激怒了全校师生员工、校董,社会人士也纷纷指责,经过一番争执,最后作了安义让前院给二小的不合理决定,董事均为不满,说:任何压力、 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我们办学的决心,办学是受法律保护的,鼓舞大家为维护学校增强斗志和信心。安义退居后院,校舍狭窄不能容纳学生,教师们则处于无薪可拿而进行义务教学,生活上极其艰苦,他们为教育事业, 为了失学儿童,克服重重困难,一面坚持露天教学,一面推选代表进省控告,并防止李旭再挑起事端,如此坚持了二月之久,代表进省后,通过在省同乡的关系,广造议论,揭露李旭扼杀平民教育的恶行,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迫使省教厅下令李旭另觅地址开办二小,十月十四日省府批示下 达,二小迁入武庙。群众为庆祝安义恢复校址,写了如下楹联:“风雨飘 摇,任若辈几度摧残,终难如愿;精诚团结,看吾人多方摒当,毕竟成功”。 次日,安义召开大会,庆祝校址恢复,当天,前来祝贺的人挤满了前后两 院,一般文人学士则作楹联讽刺、辱骂、遣责李旭一伙摧残私立安义小学的行径,城区群众自发参加庆祝活动,人山人海,热闹空前,赠送的贺联、 屏及标本图表挂满了四围壁,许多楹联借机讽喻李旭,如:“布置多方, 不计大刀阔斧,成绩甫著,忽写小丑跳梁”,“昔日褒奖,今便撤销,对他指令训令前后茅盾;入而粉客,出则漆面,看尔官场戏砀,中外皆然”。 校园内整天欢声笑语,炮竹声声,而李旭一伙也只好干登眼了。与官僚李旭的斗争,在安龙来说是史无前例,但是官史们的花招并未就此结束,同 年冬,李旭离任,继任县长张曾复仍忌安义存在,使用“釜底抽薪”的诡计,以固定薪金招诱,将该校骨干教师拔走,企图使安义自行消灭,在此 情况下安义校董会亦采取相应措施。为了加强阵容,应付当时之险恶环境,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一日立案之批准后,于一九三九年时在领导上作了人事调整:
(一) 改选校董会:推富有办学经验的钟鼎岀任董事长,坐镇学校亲自处理学校重要事务,钟从事地方教育多年,从清末来开始办学,民初曾任劝学所长,后又任教育局长及女子小学、女子简易师范等校长,在教育界素负声望。同时又聘请在地方上素有声望、地位高、资格老的士绅担任校董,借以状大声势,排除来自校外的干扰,维护校内教学安定。
(二) 学校人事也作了部份调整,多方罗致人才,聘李昌荣为校长,又从盘县聘请著名教师罗重民主持校务。
(三) 扩充小学经费。与各庙、会、祠协商,每年租谷除春秋祭,提十分之一办理外,其余全部捐出作学校基金,使教师有了稳定的工资待遇,高者每月可得二石薪谷,低者可得一石,教师队伍相对稳定,这样,校声日振,张曾复的“釜底抽薪”也落空了。
(四) 增办初级中学。本县城乡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而全县仅有县立初级中学一所,收容有限,致使许多毕业学生,被拒于校门之外,终日 逛荡而步往入岐路,家长引为深优。热心地方教育人士钟鼎、邹蔚章等商议,谋建一所私立中学,解决儿童升学之难,逐于一九四一年十月成立安义中小学校董会联合办事处,筹备兴办初中事宜。一九四二年三月七日,董事 长钟鼎呈文县府为增办中学班,救济失学青年请准备案,经费就江西,两湖, 江南等会除已划为小学部基金租谷及代管张公祠,私人捐助等,足敷办理 初中一所之基金,岁出概标根据半年岁入编制,量入为出全校共设三级,每年春季(或秋季)招生,男女兼收,三年毕业,职教员工计十三人。
一九四三年三月,安龙县私立安义初中学成立,并于是年十月奉教育厅核准。一九四三年十月,私立安义初级中学校董会奉令批准成立,董事十五人,推邹蔚章当董事长。邹蔚章订定私立安义初级中学章程,计五章四十六条及组织规程九条。由董事长邹蔚章兼任校长,招考一年级新生后,七月学期结束,聘唐文琴为继任校长,添招一班新生、连旧生一百余名,分甲、乙两班授课,十二月日寇侵入黔南,形势紧张,校舍被军队驻扎,乃提前 举行期考放假,直至一九四四年秋学校驻军开拔,始得开学上课,唐校长 因事离校乃由邹蔚章兼任。一九四六年添招一年级新生一班,及附读生共七十余名。一九四七年春添招一年级新生一班及二上插班生,原有教具校具以及图书文件,均被驻军毁损,新添置仪器,标本等费百余万元,十月接管张公祠田租一百六十余石、黄乔氏十七石。一九四八年校产租谷歉收,又因物价不断飞涨,支出激增,私立安义中小学校董事会联合发起募捐,共收捐款法币计一千五百八十万元,才得以维持。
安义小学在开办过程中,其管理形式与当时的公办学校相比有独特的地方,其行政组织为:校董会一董事长一校长一教师会议一级任导师一级 任导师联席会议一专任教师一事务员。
校长的聘任当经过校董认定,聘请教师十分认真,着重选择学有专长 又有经验的教师。其教学科目课时分为初,高两部。
初级部:国语八时(初一级故事二时)
算术七时 常识四时 音乐二时
体育二时(初一级唱游)美术一时
劳作一时 珠算一时(初四级)
高级部:公民二时 社会二时 国语八时(作文二时)
算术七时(测验一时)历史二时地理二时
卫生二时 劳作一时 珠算一时 应用文一时
课外作业:书法(二年级一一六年级)
日记(四年级一一六年级)
学生成绩是学科和操行并重,平均分数要在六十分以上者才能及格, 品学兼优者给奖:奖品、奖状、语言奖,违返校规者惩罚:口头训诫、记过、 严重者开除学籍。
在教学上注意学生全面发展,对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等一般课目也很重视,因而在全县历届运动会和音乐演奏比赛中,安义名列前茅。另外, 还经常组织戏剧演岀,由学生扮演角色,深受群众赞赏。
对有特殊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则因人施教以利其发展,如那些爱好音乐, 戏剧及美术绘画的学生,由教师单独进行辅导,这些学生中,现有成为著名中外画家的王大同(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师授之恩永不忘怀。
主科教学同样成绩斐然,升学率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一九四六年城区 各校曾举行一次算术测验,由各校选出优秀学生六名临场比赛,结果安义 学生陈绍益夺得第一名,在上海书局出版的《全国小学生文库》一书,曾 载安义学生杨永佑的文章。设置阅览室,安义小学成立之后,曾由宋绍锡捐出家藏文史书籍数百册,供教师参考用书,之后陆续购进一批“小学生 文库”等书籍,订阅了一些报章杂志,遂设了图书阅览室,各类书报总计 一千二百余册,丰富了师生的课外时的阅读活动。
创办《安义旬刊》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八日以罗重民为编辑,学校创办了一张十天一期的校刊,经费靠募捐而来。由教师们在课余时间撰写稿件,并负责编写、排版、校对、俱不取报酬,仅付纸费及“安龙大众石印社”印刷工资。其内容有国内外新闻、地方通讯、社论、短评、以及安义师生的作品选登。
该校在开办期间,小学部历届任董事长者:计有宋绍锡、苏四箴、钟鼎、 宋小孟等四人,任校长者:有黄明楷、刘院日、赵秉仪、李昌荣、王学文、王慧琴等六人。
自一九三八年起到一九四六年止计毕业学生十四期:
第一期李承富、张利华、刘忠跃等二十四人
第二期何秉权、张原坤、张耀曾等二十四人
第三期陈世孔、罗文模、孙安义等十四人
第四期王帮权、谢崇德等三十四人
第五期陈金华、朱本和等十七人
第六期王培仁、李高富、刘贞朝等四十五人
第七期杨永佑、刘祥瑾、罗安基等二十人
第八期周治安、胡祖权、周英俊等四十四人
第九期王行方、罗吉仁、张林春等三十二人
第十期胡世权、刘汝泉、冷荣才等三十五人
第十一期王大同、景诗鼎、邹帮惠等二十三人
第十二期万方亮、罗吉义、等四十五人
第十三王本恒、王培敏、徐仲达等三十八人
第十四期刘汝兴、黄华鼎、何国昌等十六人
计毕业生人数约四百六十七人
中学部历任董事长者:宋伯泉、邹蔚章;历任校长者:有唐文琴、邹蔚章、 朱朝甫等三人。
自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九年止计毕业学生三期:
一九四七年春季第一期:赵家坤、黄华荣等五十二人
一九四八年秋季第二期:刘先祥、邹锡康等二十二人,计毕业学生人数约九十九人,为地方尽了一些绵薄之力。
注:王学文:生于I91l年6月27日、汉族、大学文化、供职于安龙四小,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