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接龙桥那些人和事
2022-03-18 11:34:14
1590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周志安
责任编辑:赵历海

据老人讲,安龙接龙桥是王大师率徒于19世纪40年代修建的,东西两面桥拱上方的龙头和龙尾都是由能工巧匠镶嵌而成,因此叫接龙桥.桥南15 米开外是古城墙,北面河坎上除了陈家马店四合天井的瓦房外,多是拥挤不堪坐落无序的旧房舍,有的几经风雨已摇摇欲坠,还有的草屋顶上长满了青苔.接龙桥人家多以做小生意和卖苦力维持生计.

60多年来,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护城河、古城墙以及那些拥挤不堪的旧房舍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这盛世中安度晚年的我,闲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一些有趣的往事.。


接龙桥下钓鱼乐

我从小对钓鱼就情有独钟,招堤、荷花池、五碉桥等地都是我常去的地方.历经半个多世纪,我钓鱼的兴趣仍不减当年 ,闲暇时还和子女们到海农、坡脚、万峰湖等地去垂钓,其乐无穷.

我最难忘的是年少时在接龙桥下钓鱼的那段快乐时光.

原来在我家门前的河坎下,有一段较平坦的青石河床,从东至西长约50米,宽5米,东面洞口在接龙桥下方,仅相距20余米.由于河壁两侧的杂草落叶掉到河里覆盖了水面,长期以来没任何人发觉河中有鱼.一位在张二娘家专门加工牛皮成品的外地皮匠,经常把坚硬的牛皮放到河里浸泡。有一回他去捞牛皮的时候,突然大惊失色,原已泡软的皮张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些被咬穿的小洞,有人说也许是水蛇所为,有的说是水耗子,还有的人说是乌棒鱼,最终是何种动物所为也没有一个结论。后来又有人说肯定是鱼所为,何种鱼却不得而知。

说到鱼我一时茅塞顿开,总想去试钓一下.这天吃过晚饭我便兴冲冲地拿着鱼竿将虫鳝穿在钓钩上,到阴洞前将钩丢到没有被落叶覆盖的水中,不到片刻就看到鱼线上的浮漂上下浮动,瞬间浮漂却不见踪影。我急忙握紧鱼竿慢慢往上抬,只觉得一个沉甸甸的东西在水深处奔来奔去,我想一定是大鱼上钩了,心里不觉暗自高兴.为了不让竹竿尖折断,我小心翼翼地拉着鱼线往岸边收拢,使劲将钓到的鱼拉上洞口,竟然是一条大乌棒,估计两斤左右.我顿时高兴得大喊:" 钓到啰,钓到啰! 我钓到大鱼啰!"后来又钓到几条,但都是二三两的,虽然没有开头那么幸运,但我还是感到欣慰。我发现了接龙桥下可以钓鱼,而且是大鱼。


王仁孝大师的义举

提起王仁孝大师,安龙十里八乡几乎人人皆知。在我儿时的印象中大师已年过花甲,他个子不高,身体结实,慈善的面容给人一种亲切的感 觉。

大师石工手艺出众,一般石料经他精刻细磨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凤花草等物,世人无不赞叹。所以人们尊称他"王大师"。

大师一生乐于做善事。常听老人们讲述幺塘小水井和大坪丫口左侧的古驿道,有的地方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日久无人修理,人畜过往不便。仁孝大师得知后便带着干粮前往修缮,直至将受损的路段修好。还有城郊钟家湾子小河上的石板,古城墙边横跨护城河上的接龙桥,也是仁孝大师义务修建。

听民间传说,大师修好桥后不久喜得一子取名"桥生",修好路后不久又生一子取名叫"路生"。

我想世间很少有这样的事,也许是老百姓出于对大师的钟爱,希望他人生幸福杜撰了这样的故事。后来我向几位长者求证,包括我的母舅。得到的回答是真有其事,我想这也许是一种巧合。

使我最难忘的是大师不顾辛劳,义务修水井。那时,大师已年逾古稀,但他仍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善良慈祥的脸上却增添了几丝皱纹。

原来我家门前河坎下面有一小股山泉从距河床约一米高的石缝中流淌出来,水质清澈,味道甘甜。接龙桥附近的很多人家都喜欢到这里来取水,烧茶做饭,但由于流水出口处的小石口面较小,舀水不便,接水往往需排队,耗时较长。

大师得知后,先实地观察了一下,接着默默无闻地带着工具打算重新修口水井,将岩缝中流进石旮旯的水引流到井中。

虽然他家距施工地仅百余米,但每天须来回往返几次,河床到河岸的石梯坎虽说不算陡峭,对古稀老人来说尚有困难。但他仍不辞辛劳,不到三天工夫,一口直径1米,深80厘米的水井终于修造完成,大大改善了接龙桥人家的用水困难问题。群众深受感动,无不交口称赞并执意要付给大师报酬,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后来附近人家称这口井为"功德井" 。

王仁孝老人如今已辞世半个多世纪,但他那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仍深深为人们所铭记。


陈忠大伯的油箩情缘

陈忠大伯老家原来在距县城约五公里的粑粑坳村。大伯心灵手巧,能编织各种竹制品。每逢赶场天,他都会把自己编织加工的提篮箩筐等竹制品拿到竹具市场销售。后来他发现市场上很少有人卖油箩,即便偶尔有卖,质量也差。有些经营油的商家往往到市场上买不到好油箩,空手而归。大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认为这正是卖油萝的好时机,于是他就放弃其他竹具的编制,专门编织加工油箩。每到赶场天他都会挑着油箩到竹具市场售卖,由于他的油箩质量好,做工精细,往往刚挑到市场就被商家争购一空。大伯心里非常高兴。他想如果能搬到县城去编织加工油箩那多好啊,可以省时又可就地取材。得到老伴同意后,他就举家搬到县城接龙桥河坎边,以专门编织加工油箩维持一家生计。

我每天从老桥经过的时候,都会看到陈忠大伯家门前的河里浸泡着很多竹子。我百思不得其解,心想磨园头河坎也有一龚姓人家编织加工竹具,为什么从不见他家在河中浸泡竹子呢?后来才从陈忠大伯家人那里得知,用浸泡过的竹子编织的箩筐经久耐用。编筐只是第一道工序,然后还要用适量黏性较强的灰面放人猪血中反复搅拌成糊浆,再用糊浆在箩内细心粉糊直到不透气为止。然后用上好的甲纸将箩内裱糊好,最后再用烧沸的桐油认真在箩内壁粉刷三道,待阴干后,就成了美观经久耐牢的油箩成品。

从大伯家人那里得知他编织加工油箩的过程,我内心深受感动。大伯对自己的事业是那么的认真负责,做工是那样的精细,所以他的油箩质量特别好,深受油商的喜爱。凡是陈忠大伯卖出的油箩 ,装桐油运到南宁、广州、成都等地方 ,从来没有发生过漏油事故。

大伯少言寡语,对人诚恳谦和。他人缘好,生意也好。他的油箩经常供不应求。后来,他足不出户,也会有商人到他家购买或定做油箩。由于大伯的生意好,编织加工油箩的劳作量就会相应加大,尽管如此,大伯并没有丝毫松懈。他认为如果油箩稍出问题,就会影响自家的声誉。他不辞辛劳,每天起早贪黑,弓着腰默默无闻地在他门前那不到30来平方米的平地上编织加工油箩。大伯家和我们家仅相距50余米,每当我从接龙桥经过的时候,都会看到他编织油箩的身影。

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陈忠大伯早已辞世,但他那谦和的面容和他那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弓着腰编织油箩的形象至今仍留在我记忆中。


陈家马店

据我所知,安龙县城北门洞一代规模比较大的马店有草纸街唐家、李家、郑家和接龙桥陈家等。其中接龙桥陈家马店最具规模。

我家距陈家马店仅50余米,所以对马店的一些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陈家马店有宽阔的四合大院和五间大瓦房。走进大门左侧一排房舍是客商住宿的地方,坐南向北是可容纳数十匹马的大马圈,右边房舍是厨房和食堂。坐北向南那高大宽敞的长五间大瓦房是陈氏家人居住。主人陈子林老先生和钱氏夫人,对人和气,心地善良。凡是到他家马店住宿的,不论高低贵贱,店家一律坦诚相待。接龙桥人家对他二老有口皆碑,住店客商亦有好感。

常来陈家马店住的人主要是从云南来的马帮和背子客,其中以马帮居多。

每当我听到马铃铛响的时候就会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走到门前张望,接着便兴冲冲回到屋里告知母亲马帮驮盐到了马店的好消息,以便让母亲及时前去贩盐来卖。因为我家就是指望母亲设摊卖点盐巴维持生计。

马帮刚走进马店,就有不少人前去观看。我也是其中之一,瞬间马店大院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当看到一驮驮食盐从马背上卸下来的时候,前来买盐的人们脸上立即露出笑容,因为做盐巴小生意的人家多从陈家马店出货。

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当年人们和盐巴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常说:“盐巴贵如油,斗米斤盐"这并非夸张,当年时有盐巴供应紧缺而闹盐荒的情景。

旧政府为了缓解食盐紧张的局面,就责成有关部门按每户人口发公盐票,到规定的地方购买少量的食盐。尽管采取措施,但盐巴紧张以致断盐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只要马帮一走进陈家大院,钱老夫人就笑容满面地张罗,为来住店的客人烧水做饭。赶马客们忙把一驮驮盐巴卸下,然后又忙着将几十匹马牵到马圈里系好、接着找来铡刀将一捆捆马草扎碎掺和适量苞谷撮去喂马。赶马客们到马店已经是筋疲力尽,汗流浃背,可是刚到马店,接下来还要忙这忙那。我想在当年那些时日里,交通运输极为不便,是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途跋涉,历经坎坷,从遥远的云南把盐巴驮到安龙。没有他们的辛劳,就没有我们

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食盐。

常到接龙桥陈家马店人住的,除了马帮外,还有背子客。所谓背子客,就是从 云南背铁锅到安龙来卖的苦力劳动者。人们都习以为常地称他们为背子客。

安龙几乎家家必备的铁锅,一般都是由云南人背来卖的。

据了解,背子客们都是云南乡间的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他们不辞辛劳从遥远 的富源背锅到安龙售卖,只凭一副木架和一根丁字形的拐杖,竟背负百来斤重的铁锅徒步到安龙,老夫人钱氏见背子客们到来,便满面笑容地向他们打招呼,还忙张罗家人给他们安排住宿,烧水做饭。

住在接龙桥一带的人家得知背子客到来,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前来马店大院,有的人还迫不及待地用手卡去量铁锅深浅和直径周长,以便买到适合自己家用的锅。

背子客们一个个衣衫破旧,头发蓬乱,黑红色的脸上还留着不少汗斑。我同情 他们,钦佩他们,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岁月里,他们背着百来斤重的铁锅,翻山 越岭,在崎岖坎坷的古驿道上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稍有不慎,就有锅损人亡的危险。背子客们的辛劳,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而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目睹今日,回首往事,令人思绪万千。如今公路铁路 纵横,遍布大地,交通十分便捷。火车汽车把各方所需的物资及时运送到目的地,大江南北山川平原,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可是,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我脑海中常会浮现赶马人和背子客翻山越岭,通过数百里艰难跋涉,到接龙桥陈家马店落脚的情景。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