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 1 万多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晚期,安龙就有人类的活动,创造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龙广观音洞、七星洞、新安铜鼓山菩萨洞等古人类遗 址,出土了青铜羊角钮钟、一字格曲刃剑、扁圆茎空手首 无格剑、"T"形茎一字格青铜剑等珍贵文物。
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古夜郎国,汉代置样涧郡,蜀汉置兴古郡,东晋置义成县,今县境均为其辖地。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于今县城东北置安隆洞,隶 广西泗城州。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 年),于今安龙 县城西区九峰山置棂钵寨。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于今县城老城区置陵元堡,筑土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政府在今县境置安隆守御千户所, 留兵屯成,治所设于今安龙县城老城区南门上,隶贵州都司,安龙建城历史自此开始。
公元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播迁安龙,改安隆千户所为安龙府,安龙成为永历朝廷的京畿之地。南明朝廷在安龙期间,建国子监、翰林院、安龙府学宫,奖挹良臣,开科取士,考选官员,促进了安龙教育文化的发展。自此之后,安龙逐渐成为滇、黔、桂三省(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开创了安龙作为府城200余年的历史。
清代贵州西南部受地域影响,教育相对滞后,早期教育以私塾、书院为主,一段时期内,书院成为"栽成文士,为国储才"的重要场所,辖区内书院频设,清乾隆至同治年间,南笼府、兴义府先后在府城(今安龙)兴建九峰、桅峰、珠泉和文峰等4所书院。这些书院的建立,对安龙文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黔西南地方文化、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兴义府志》等史料记载,明安隆、安南二所未建学,附普安州(州治今盘县)学,顺治十五年,兴义府辖地始人版图。康熙二十五年,裁二所(安隆、安南)设南笼厅,时未设学,仍附普安州学。五十四年,始设南笼厅学,额进文武新生各八名,改善安县训导为南笼厅训导,此郡城(安龙)设学始也。
乾隆三年,广文武生进额为各十有二,廪、增生各三十。嘉庆二年,改南笼府学为兴义府学,教授一,训导一,廪、增生各三十。岁试,额进文武生各十有二;科试,额进文生十有二;岁贡生,每岁一人;拔贡生十二年一人。兴义府亲辖地方文童,不经县考送府,由府教授,训导学考,录送府试。
九峰书院
乾隆十二年(1747),在南笼府城北魁星山海潮寺前殿建书院一所,即九峰书院,这是黔西南第一所书院。因书院面临九峰,故名。书院前建有魁星阁,因而此就叫魁星山了。书院内供奉孔子像,两旁列有曾参、颜回、子思、孟轲四贤像,号"四配"。九峰书院以海潮寺租六十石作为掌教、修缮资金和膏火经费,由南笼府知府捐俸、延师讲学于其中。后又为府城义学,增修学舍,扩充膏火经费,俾后进之得以优游讲习,人文蔚起。
嘉庆二年(1797),书院毁于战火后又重修,是为兴义府义学。九峰书院自乾隆十二年(1747)建,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废,共存在69年。
桅峰书院
嘉庆二十一年年(1816),因九峰书院其地狭隘,由兴义府生员邢思镐、阎敏仁等人在府城东门内的昭忠祠倡办 建立,延师主讲,是为桅峰书院,直至道光十五年。
珠泉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因桅峰书院地处城外,诸多不便,兴义府知府谷善禾以十八先生祠增修之,改名珠泉书院,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张锳改书院各房,俱为斋房,增建头门三间,屏门一座,讲堂三间,山长内室三间,厨房一间,书院更加宏阔。同治元年(1862年)珠泉书院毁于兵火。
文峰书院
同治十三年(1874),兴义府知府陈廷梁就府城北门经历署旧址重建,讲堂、斋舍共计二十九楹。清末,新学兴 起。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石廷梁在文峰书院旁挂新建中学堂牌,"延请教授张圣钦主讲其中",仍袭书院旧制。
光绪三十一(1905)九月二日,张之洞等奏请立停科 举,以便推广学堂 ,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废。光绪三 十二年(1906),知府陈鸿年改中学堂为高等小学堂,书院遂在安龙废止。
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租谷和厘金。学田包括用 于丁祭之祭田、赡养学官之学庄之田和补助贫寒生童之 贽卷田。府亲辖境旧有学田租米8石9斗,分瞻两学师。道光年间,府城人景寿春捐俸置田租谷240石,以150石分瞻两学师和代贽费,以30石给学师们代报名册费,余给书吏为郡童试卷费。另有学庄稻米40石、学公田租谷48石,分瞻学师、斋长。同治中,清时"绝产"租谷280石拨为学田。光绪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捐银1000两置田租56石为办学常年经费。自道光中起,府署抽厘金银千两拨 与书院,用于山长修金、生童膏火并监院委员薪水。
南笼府、兴义府城书院存在时间长达140余年。其中,九峰书院:乾隆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一年.计69年;桅峰书院: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十五年,计19年;珠泉书院:道光十五年至同治元年,计27年;文峰书院: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计37年。
兴义府试院位于安龙县城老城区南面的桅峰山下,清雍正九年(1793)贵州巡抚张广泗上疏请建兴义府试院, 清廷准奏,时任知府黄世文建于府署右,后迁东门外大佛山麓。嘉庆五年(1800)又迁城北三里许。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张锳认为"郡之旧试院,制庳陋,号舍少,不足以容士;墙垣卑,不足以严关防",故倡建试院,自捐银1000两,劝捐银30800余两新建试院于城内署右(现址),重建的试院大小房屋209间,规模宏阔,号称"甲天下",为清代后期盘江流域诸县学子考取童生、秀才(童生试)之地,在黔、滇、桂交界地区享有盛名。晚清军机大臣张之洞少年即攻读于此。
安龙自有书院始,学风兴盛,人文蔚起,"世代簪缨,科举不绝",民间称为"旷古未有"。据统计,从清康熙始至宣统年间,南笼府、兴义府亲辖地科举考试获进士、举人、贡生等文学位的达226人。其中,康熙年间,举人1人、岁贡生5人,合计6名;雍正年间,进士1人、举人4人、拔贡20人、岁贡2人、恩贡7人,合计16名;乾隆年间,举人10名、副榜2人、拔贡9人、岁贡74人,合计95人;嘉庆年间,举人4人、副榜1人、拔贡4人、岁贡23人、恩贡4人,合计36人;道光年间,举人5人、拔贡6人,岁贡生30人、恩贡生3人、优贡1人 ,合计45人;咸丰年间,进士1人、举人2人、拔贡生2人、恩贡1人,合计6人;同治年间,举人2人、副榜1人、拔贡2人;光绪年间进士1人,拔贡4人,合计5人;宣统年间拔贡4人。武学位44人,其中进士2人,举人42人。
清代中期,因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珠泉书院和兴义府试院,学术文化活动鼎盛一时,文学创作尤为活跃。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较有成就的诗人30余人,产生诗集15卷,诗论、文论、书评及散文42卷,许多诗人如李琼英、桑滋、桑湛、张国华、邬井南等,因其诗作造诣较高而在贵州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或著诗文以抒情,或题楹联以寄怀,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吟咏山水风物的,有描写田园风光,追求隐逸生活的;有关注民生,揭露生活现实的,尤以吟咏百姓生活,摹写民风民俗为题材的《竹枝词》深受百姓喜爱,对后世影响极大。张之洞的《半山亭记》、黄世文的"南笼八咏"、张国华的竹枝词、周蔼联的《兴义杂诗》、李琼英的秋诗、张鸿澡的"我从日本归来漂大海……"楹联,等等。民国时期,安龙文人仍结成"岑南诗社"出版诗集。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清乾隆至道光时期,南笼府、兴义府亲辖地取士最多。因此,安龙自有书院始,学风兴盛,人文蔚起,"世代簪缨,科举不绝",民间称为"旷古未有"。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