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龙县城南环路旁边,龙井山东面,有一座占地面积比普通坟墓宽、空间体积比普通坟墓大的古坟墓,它就是安龙县城本地人常常提起的"万人坟"。万人坟墓体为圆形,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10米。墓碑高约22米,宽约16米。墓碑两边各有一根碑柱,呈长方体形状,侧面宽约06米,高约21米,支撑着碑顶。碑顶长约18米,被凿刻成硫璃瓦斜面形状。整个墓碑,从整体上远远看去,就象一个大户人家的朝门。只是大门紧闭,无人进出。主碑板中间阴刻"皇清旌表殉难老幼男女墓", 这幅字的两边估计还刻有几行小字,右上角依稀可见"光绪拾年"字样,左下角依稀可见"郡、公立"字样,其余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主碑板两面边沿阴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曰"绿海扰鲸波何堪卵巢齐倾争树义声原慷慨",下联曰"青山埋骏骨难得冠笄济英永留正气不消磨"。碑柱正面阴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偕妇孺同时遇难烈矣当年为家国碎身粉骨",下联曰"念子弟何处逃生归哉今日对灵台惨目伤心"。距离墓碑两旁约一米远的地方,分别生长着一株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枝繁叶茂,耸人云天,象两位身材高大的武士,虔诚地守护着这座古墓。据《安龙县志》记载,此墓建于清光绪10年(1884年,距今约有136年历史。
"万人坟"就是安龙史书上记载的"清忠义节烈合墓"。据《南笼续志》记载:"清忠义节烈合墓,在东门外大 佛寺山麓。按,此墓光绪十年(1884),郡人收集同治壬戌 回乱城陷殉难男女老幼骨骸合葬而成,时称为·大坟',又名·万人坟'。"这座古墓的由来 ,与清朝末年发生的回民白旗起义相关联。
清咸丰8年(1858年)11月8日,张凌翔、马河图在普安厅(今盘州市)大坡铺、华家屯一带领导回民举行起义。起义军以白色方旗为起义军旗帜,所以这次起义又被称之为白旗军起义。起义军提出了"一反大户二反官"和"打富济贫"的口号,并订立了"誓言":各族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推翻清政府,惩杀贪官污吏土豪权绅,起义者要休戚与共同仇敌汽,不准残害良民违误农时和诛杀降服者。这些"誓言",表达了各族民众的意愿,他们纷纷响应加人起义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军事上捷报频传,先后攻占了盘州、普安、晴隆、兴仁等地,在兴仁建立了根据地。此后,起义军以兴仁为中心,兵分四路开拔挺进,先后占领了兴义、贞丰、望谟、罗甸、册亨等地。咸丰9年11月,起义军开始进攻兴义府城(今安龙,下同)。同治元年3月,起义军攻占兴义府城。在攻打兴义府城的战斗中,白旗军起义军与清军及地方团练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争夺战。其间,被杀死、烧死、病死、饿死、自杀 的人很多。这些死去的人,有姓有名可以考证的就有数千余人,尸体遍布山野。1872年,兴义府城被清军收复后,那些逃跑到外地躲避祸乱的人回到了兴义府城,他们与乡民一道,四处搜寻散乱在各地的枯骨,合葬在万人坟墓里面。据清《南笼续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三 月二十三日,回逆陷城时,男之死于忠义,女之死于节烈,有姓名可考者数千余人。当时弃之郊野,白骨磷磷, 闻者伤心,过者惨目。泊城复后,流亡归集,多方搜求,合瘗于此。"同治举人、兴义府城人庄南华在《清忠义节烈合墓志》中记载:"迟至同治元年(1862),季春三月,大帅赵德昌来援,人饥而死过半矣……可怜刚强枵腹,搏不能胜。老弱空拳,死而犹握;红颜自缢,不愧贞洁;黄发被戕,竟成婴鬼。尸埋闾巷,血满沟渠,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悼哉!"
在被杀死的兴义府城人中,有一部分是兴义府知府胡霖澍下令所为。咸丰五年(1855),兴义府知府张锳被提拔升任贵东道,在黔南各地指挥镇压农民起义军,由兴义县知县胡霖澍接任兴义府知府。胡霖澍到任后,以加强筹集军备物资需要为借口,任意派遣苛捐杂税,民生极苦,民愤极大。白旗起义军攻占兴仁后,就谋划进攻兴义府城。胡霖澍极为不安,强迫兴义府城回族张庆、丁荣、张德 铭等带领200多人到兴仁与白旗起义军议和。议和失败后,张庆等即率队返回兴义府城。因张庆等人是回族,胡霖澍怀疑张庆等人与同是回族的白旗起义军暗自串通,只许张庆进城回复命令完成情况,其余的人在城外马王庙驻扎。几天之后,白旗起义军攻破屯脚、阿棒等地。胡霖澍更为惊恐,调集兵力500多人到兴义府城来防备增援,由军功牟华、万镒,守备陈继升等统带前来。兴义府城不少回族民众聚集在城西大平树立白旗,准备抗御。后来与胡霖澍调集前来增援兴义府城的援军发生战斗,援军损失惨重。就在此时,胡霖澍得到情报,兴义府城内的回族民众家家准备柴禾,尤其是回族礼拜寺附近累积最多,他们准备在夜里点燃柴禾,举火内应,以招外援。胡霖澍于是决定锄奸,借机消除内患,没有料到回族民众中的青壮年还在兴义府城之外。他命令牟华督练挨家挨户搜杀,杀死了很多老人、妇女和小孩。尚在城外的回族民众青壮年,站在离城不远的天榜山上,目睹此情此景,义愤填膺,发誓报仇,纷纷加人白旗起义队伍,一起攻打兴义府城。"于是,命华(牟华)督练挨户搜杀,无良莠老幼俱不免,以故骑都慰世职马鸣珂、耆绅张庆哈、连科禀生孙梦堂、张效先、高孝先等均被杀。讵知所杀者,皆回之老幼妇孺,彼少壮者,方登天榜山睹此惨状,高声辱骂必报斯仇。遂乃联合大坪逆回,前往新城勾结大坡铺回暨滇回,誓反不二。苦饷械不济,虑党众不充,仲苗助之,难民附之,声势愈形浩大,乱事愈不可收拾矣!"(《南笼续志·咸丰同治回乱踞郡始末》)这段史实,庄南华在《清忠义节烈合墓志》 中没有提及。
为了修建万人坟,光绪初年,礼部侍郎、兴义府城人景其浚与御史、镇远人谭均培先后撰写奏拆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对兴义府城被白旗起义军攻破时殉难的男女老幼给予表彰抚恤,批准列人地方祭祀典籍之中。光绪十年(1884年),同治举人、兴义府城人庄南华与宋杰、刘明鼎 等人倡议城中民众收集死者骨骸合葬一墓,并捐资建祠,刻碑记其事。
张锳、胡霖澍两任知府对兴义府城回族民众的不同态度、对回民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导致的后果不同结局迥异,留给后人的评价也不一样。"祸乱之来,造端极细,譬如星火,及时补灭,则何至于燎原。今观回乱,不能不痛恨胡霖澍之妄杀非策,而愈服张锳措置咸宜也。后之欲弭乱者,盍鉴诸。"(见《南笼续志 ·咸丰同治回乱踞郡始末之结语》)同是回民之乱,张锳和胡霖澍是如何处置的呢?张锳采取的是"开诚抚慰"即开诚布公安抚慰问平息回乱。胡霖澍采取的是以筹集军需战备为借口,任意增加苛捐杂税,导致民众贫困生计艰难产生混乱。《南笼续志·咸丰同治回乱踞郡始末》:"兴郡(兴义府,汉、回杂处,素隙相疑,汉弱回强,由来旧矣。咸丰四年(1854,教徒冉秉成、涂令恒等叛乱,进攻郡城,郡中回民势将内讧,赖郡守张锳开诚抚慰,始不敢逞,围因以解,乱因以平。五年(1855),锁奉调办下游军务,以兴义县知县胡霖澍代府篆。维时粤匪(太平天国起义军)猖狂,扰及郡属之贞丰、册亨等处,频年用兵,饥懂荐至。霖澍假军需名,任意苛派,民间仓储为之一空。于是,盗贼蜂起,民生愈蹙,此乱之所由作也。"两人的结局也不同。同治元年(1862)3月23日,白旗起义军攻人兴义府城, 胡霖澍逃窜不远,即被民众脔割杀死。张锳于道光、咸丰年间两次担任兴义府知府,前后总共13年,后来因为功劳卓著被提拔升任贵东道,不久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张锳死后8年,他的事迹经贵州巡抚韩超上报朝廷,被赐予"太仆寺卿"。光绪三十年(1904),兴义府绅士宋杰、刘朝鼎等人倡议士民捐资修建张公遗爱祠。半年后张公遗爱祠落成,供后人祭祀。宋杰著有遗爱祠碑记 ,由刘朝 鼎书写,工匠雕刻于碑上,记述张锳的生平事迹功绩,以供后人瞻仰。
据《南笼续志》记载,清光绪年间的"万人坟"并不是 孤坟一座。"大坟"修建之后,兴义府城人又寻到了一些枯骨,就在万人坟旁边修建一座坟茔合葬。在万人坟前的忠义祠旧址上修建祠堂祭祀男之忠义者,女之节烈者仍然在节烈祠进行祭祀。不论是男之忠义者的骨骸,还是女之节烈者的骨骸,需要人祠祭祀的,都要向乡先达、礼部侍郎景其浚和御史谭均培申请,陈述事情经过,经他们审核同意,记人地方祭祀典籍后才能人祠祭祀。"惟此虽不古,固为邦人士最惨烈最凄怆之一事,用特载人,以示不磨,从舆论顺舆情也。"古人之所以要修万人坟, 建祠祭祀"男之忠义者,女之节烈者",主要是想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也是顺应民众的要求和意愿。可是到如今,才一百三十多年,万人坟附近仅存大坟(万人坟)一座,其余的已经消失殆尽。不过,这一段历史,安龙人将永远不会忘记。更为重要的是,张锳和胡霖澍是前后上任的两任兴义府知府,两任知府的执政理念不同,最终得到的结局也就不一样,确实应验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道理。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