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在清代为兴义府治,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垂柳夹岸,芰荷飘香的招堤;贞魂毅魄,古墓新祠的明十八先生墓等都早已名闻遐迩。然而,还有一些名胜和古迹如南明永历故宫、拱极亭、玉泉寺、梓桐阁、明王墓等,由于种种原因已被毁无存,悄然湮没于岁月的长河中,如今连残垣断壁的一点痕迹都未曾留下,而且现今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的人,为数也并不算太多。以楼阁来说,晚清重臣,曾任湖广总督、军机大臣、洋务运动重要推动者张之洞,其少年时代在安龙读书习文居住的“望海楼”即是其中一例。
张之洞,号香涛,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出生于兴义府(今贵州省安龙县)。其父张锳时任兴义府知府,对张之洞管教极为严格,4岁即令其入塾就学,11岁时延聘名士胡林翼为师,正是在这一年,当张锳主持修建的“半山亭”落成之时,张之洞以11龄童子之稚笔撰写了流传至今的名篇《半山亭记》。为使张之洞有一个较为适宜的读书环境,张锳特地将府署后侧旧房改建为一幢两层小楼,专供张之洞读书习文之用。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导下,张之洞学业进展很快,13岁便一举考取秀オ,16岁到原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参加顺天乡试,成绩排名位列榜首,这在清朝科举史上极为罕见。张之洞在安龙长大,因文才出众,成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名噪一时,令人瞩目,而少年时那幢伴随张之洞顺利迈过科场苦旅的“读书楼”自然是让其受益匪浅、功不可没。
1961年9月14日,分配至安龙工作,我由外地前来县人委会(县人民政府旧称)报到,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机关已经下班,但后来还是找到县文教局一位名叫施术的干部,于是被领到后院左侧临街的一幢两层四方小楼暂任。记得当时我提着随身行李踏上略吱作响的木楼梯,抬头一看,楼口正上方悬看一额朱漆金字的大匾,匾上漆皮虽已斑驳脱落,但上书的“张香涛读书楼”六个金字却光灿夺目,虽仅有一瞥之缘,却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上得楼来,只见四面回廊内木格花窗围出一个小房间,花窗皆用旧报纸糊着以挡风雨。小楼临街一边的屋檐下也悬着一块匾额,上书“望海楼”三个金子。楼虽显破旧狭小,却古风依存,使我这初来乍到之人顿生探幽留连之情。此后,在暂住小楼的几天里,清晨和傍晚我都要站在“望海楼”的匾额下凭栏远眺,欣赏小城金秋迷人的风光:朝阳喷薄,云淡风清;碧天薄暮,宿鸟归飞;青山绿海,霞光如火;长堤垂柳,炊烟袅袅;谷陇蔬圃,稻香阵阵,一派如诗如画的绝妙景致。有这样美好的风光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滋润心田,难怪11岁的童子张之洞能在这里写出《半山亭记》这样的名篇来。对我这个异乡客来说,也打心眼里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从此开始了在安龙23年的工作和生活历程。但非常令人痛惜的是,两年后,即1963年县人委会增建办公楼时,把这座小楼给完全拆毁,从此,“望海楼”、“张香涛读书楼”就不复存在了。
据史料记载,现安龙县博物馆址,解放后一直是安龙县人民政府(县人委会)的办公地点,清代时为兴义府署。府署始建于1728年(即清雍正五年),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张锳任知府时,将“屋皆倾败”的府署加以修缮,同时,“增拓重建”,使其规模较原府署更为宏阔,仅内宅就有楼房三幢,“内堂折而右行,有高屋数间,堂楼侧有望街楼”。张锳教子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式,他的府署内宅悬有楹联云:“四境风恬,官好不如民寡讼;一庭日永,公余惟课子温书”。以后,张锳将“望街楼”改建为“望海楼”,公余登楼揽景,教子温书,不亦乐乎。时兴义府吏冯庆有诗写登楼即景,诗曰:“雨霁浮云敛,晴波半没堤。香消知日永,峰峻觉天低。树色浓于染,烟波淡不迷。每看楼外景,终未识端倪。”
无限风光,无限遗憾,望海楼虽然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它给我田下的亲切记忆却挥之不去,当初登望海楼所看到的田园美景,至今仍令我回味无穷。近五十年来,这段美好而温馨的感受始终是我对第二故乡——安龙最难以割舍的情怀。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