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张之洞趣联四对
2022-04-14 15:39:53
1859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傅汝吉
责任编辑:赵历海

清代名人张之洞4岁至13岁在贵州省安龙县(时称兴义府)度过,据专家考证,其就读的私塾在北门坡顶西侧与筲箕湾之间的一间石墙瓦房,先生姓张名国华。属于“学霸”型的张之洞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招堤“半山亭”竣工时,奉其父知府张锳之令即席作了一首近800字的《半山亭记》,此时张之洞年方11岁。时人谓之“神童”。本文无须拾人牙慧,再叙“张之洞与半山亭”,而另表张之洞鲜为人知的文采:对对子。

笔者在安龙县安义小学读六年级时,国文老师姓夏名季凡,兴义人,论辈分可以排在师爷级,为什么?他的女儿夏德芬是我在安龙一小的发蒙老师。夏先生(当时安义小学称老师为先生)学识渊博,特别是国学方面造诣不凡。他常常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一些趣联。一次上作文课时,他讲了一副与安龙景观有关的趣联。

夏季凡:前排居中(王培民供图

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副18个“长”字组成的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

他让我们读,谁也没读对。他解释说,这是张之洞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在东门外的东边龙井看一户人家发豆芽菜时,触景生兴,用一个字的两个读音写发豆芽的情形意象。这个“长”字既读为成长的“长”,又读为长短的“长”,用一个字的两个读音组成这副别致的“逗芽联”,当场得到几位同学的认可,第二天又得到张老帅的赞扬。

后来我在许多讲对联的文章中都读到这首“豆芽联”,关于出处其说不一,按照先入为主的理念,我一直认定此联为少年张之洞所作。

无独有偶,“文化大革命”后,出版业突破了只出版“革命书籍”的禁锢,一批又一批知识性的书籍频频问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孙天赦先生所著的《对联、格律及撰法》,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姚雪垠为之作序。书中有一副与“豆芽联”同样有趣的对联,作者加了个小标题——“张之洞少年巧对塾师联”:

画作《残荷》为县美协韦茂平提供

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老师出句)

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视。(张出对句)

横批:春光(老师出前二字),

临堤(张之洞对后二字)。

一个初春的艳阳天,张之洞与他的老师张国华同游招堤。此时,十里荷池只有残荷败柳和堤边几棵初绽桃花的桃树。

“张之洞,我们师徒来个即景对对联如何?”老师说。“当然可以啊,无诗不成游。”张之洞回答。

“那好。”老师指着堤上一棵垂枝屈背的桃树,上有几只黄蜂正贪婪地采吸着花蜜,诗兴油然而生,“请听我的上联”,于是张老师一板一眼地吟出他的出句,然后说“你对下联!”

聪明的张之洞起眼往荷池中一扫,但见在几株歪三斜四的残荷上,居然还含着几粒莲子,更巧的是不远处的几只白鹭正盯着这美食。情至诗生,他向老师打个招呼便对出他的对句,并得意地指着荷池中的景致说:“就那歪莲与白鹭的意境”。

老师高兴地说:“真行!”

此后,这副师生即兴对联便成为中国对联文化精华之一例。

清末,张之洞升任湖广总督。一天,年轻才子梁启超登门求见。张总督也风闻梁启超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气的年轻人,想当面考考他。

见过礼后,“面试”开始。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弟二?

张出上联,此联有三层意思,很难应对。

一有“霸”气;

二有地点、时间、顺序、数字、评论,锋芒逼人:

三含有主宾、长幼、身份、地位区别之意:

梁启超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深知,说自己第一第二吧,显然不妥,会让张大人认为目已目中无人,轻狂冒昧。如果过于谦虚,有可能被张大人认为“此人徒有虚名”,不过尔尔,同样不能重用。最好的办法是既要表现谦恭,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学。三思之后,梁启超对出下联:

三教儒在前,三纲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三教指“儒佛道”,三纲指“天地人”)。

此联的“小子”“不敢”何等谦虚!

后二句隐含了一种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不卑不亢的人格品位;同时又巧妙地表现了自己不甘人后的才学实力!

总督大喜,热情款待,交谈甚欢。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年梁启超是个文学青年,张之洞是梁启超的文学偶像,梁启超是张总督的“粉丝”。

在武汉对联成趣之后,小梁又一次有事求教张总督。梁请门卫递上一张求见便笺,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张阅后略有不悦,待梁进来行礼坐定。张先不问“何事求见”而传去一纸小签,是考问梁的一句上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目知,这是张总在责难自己,也是在出句索对。毕竟梁才高八斗,眉头一皱,立即在小签上对出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张总督阅后微笑认之,随后才进人正题。

注:对联引自岳麓书社出版的《巧树,格言,俗词大观》,赖东深选编。


上一篇:荷花的故乡
下一篇:望海楼旧忆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