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忠魂传承
2022-06-29 11:52:22
2281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黄显旷
责任编辑:赵历海

走进安龙十八先生墓古迹,自然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庄严肃穆。

十八先生墓古迹位于安龙县城马场坝内,顺城街旁,天榜山麓。墓区约4000多平方米,由墓区、祠堂、忠泉、摩崖四部分组成,依次渐高,四面砌有高墙围护。草木葱茏,柏树吐翠,令人生悲,感慨无穷,久久回味。

从长龙式弯曲的圆形拱门里走进去,就可进人墓区,十八先生墓古迹的主体。依次是大石坊、小石坊、墓冢、碑石。过了拱门,抬头一看,大石坊矗立在眼前。大石坊高4米,宽6米,三门四柱结构,巍巍屹立。中门上面的大石坊横额上,刻有“岿然千古”四个大字。中门两边分别是宽窄相等的小门。右边小门顶部石坊的横额上,刻有“成仁”两个大字;左边小门顶部的石坊横额上,刻有“取义”两个大子。“岿然千古”,意即十八先生的忠义之魂高峻挺立,万古流芳。“成仁”和“取义”从不同的侧面点明了十八先生“岿然千古”的缘由,凸显了十八先生“岿然千古”的鲜明王题。造型给人以仰视之感,步人墓区就被深深吸引。踏过六级台阶,穿过大石坊,一座小石坊便呈现在眼前。小石坊也是四柱三门,中门上面石坊的横额上,刻有“明十八先生墓”的字样。走过块石铺就的路面,踏上四级台阶穿过小石坊,迎面而来的就是十八先生的高大墓冢。整个墓冢,用细砖块石镶砌成圆形,直径2米,封土高2.5米。墓冢正面的墓碑,正对着大小石坊的中门,形成一条直线。墓碑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亲笔题写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字格外醒目。由通政使尹三聘用小字题写的十八先生姓名、职官及死难事字迹清晰可见,仿佛十八先生就岿然矗立在墓冢面前。圆圆的墓冢上面,芳草萋萋,茂盛无比;形状如毡,恰似半圆;整个墓冢,芳草坟莹,各占一半。墓后两侧树有18块石碑,碑上镌刻有十八先生的临刑诗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凭吊诗文,均系当代书法家的墨迹,书体各异,体现了十八先生忠义魂灵之奇。

墓区后面是祠堂,二者之间仅一墙之隔,中间有圆形拱门和十二级台阶把祠堂与墓区高低相连。站在祠堂门前的院坝里往上看,十八先生祠堂矗立在眼前。祠堂门前回廊的两棵立柱上,晚清重臣、在安龙度过了他青少年时光的张之洞所撰的一幅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杀身以成仁洵称志士”,下联是“临难无苟免不愧先生”。这幅楹联,一方面概括了十八位大臣之所以成为十八先生的缘由,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张之洞对十八先生高尚品格的敬仰,是墓碑文字内容的升华和补充。踏上祠堂门前的十一级台阶,穿过回廊,吃力般跨过高高的门槛,进人令人肃穆生敬的十八先生祠堂。祠堂正面的香案上,摆放着十八先生的灵牌。他们仿佛就端坐其上,直面后人的叩拜与膽仰。值得一提的是,林青阳、古其品、李如月三人虽然没有与十八先生同时就义,但他们的死与十八先生之狱紧密相联,所以后人把他们三位臣子的灵牌与十八先生的摆放在一起,共同接受后人的叩拜敬仰。香案两旁,悬挂着用白纸黑字以行楷的方式书写的十八先生绝命诗和凭吊诗。在此,只要边看灵牌,边看人物生平事迹,边读诗文楹联,想不伤心不感慨不敬都不行。

十八先生何许人也?怎么会得到后人这么高的赞誉?祠堂左边所建的配殿里,悬挂着贵州国画家黄天虎所作的“明十八先生之狱”绘画,总共20幅。每幅画都配有文字,具体讲述了明十八先生的动人故事。

三百七十多年前(1644年5月),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明亡以后,明朝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地方官吏,纷纷拥立明朝的藩王建立政权,以此作为抗清的号召。1644年10月14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联合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以及旧臣吕大器、方以智、金堡、吴贞毓等人于广东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帝位,建立了“永历”政权。永历王朝建立之时,黄河流域及长江下游均已落人清军之手。清军哪能容忍永历王朝有立锥之地?便兵分三路向永历王朝所在地西南进攻。永历王朝先后被清军追逼到梧州、平乐、桂林、全州、南宁等地。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二月初六日,永历君臣由孙可望派遣的兵将迎护,从广西南宁经云南广南来到安龙。永历王朝内部派系复杂,党争激烈。永历政权建立后,以何腾蛟、瞿式耜为代表的爱国将领组成了抗战派,以马吉翔、庞天寿为代表的宦官、官僚组成了逃跑派,两派水火不容。永历帝人居安龙后,党争更为激烈。马吉翔、庞天寿等人利用孙可望的野心,极力怂恿其称帝自立,以便从中渔利;以大学士吴贞毓为首的一派,则依附于永历帝,反对孙可望。孙可望为控制永历朝廷,任马吉翔掌戎政、庞天寿督勇卫营、张应科为总理提督、危应旭为安龙府知府。永历君臣的一举一动,皆在四人掌握之中。他们对永历帝毫无君臣之礼,独断专行,滥杀大臣。永历帝既忧且愤。为摆脱孙可望的控制,决定召李定国统兵入卫,吴贞毓诸大臣都赞同。永历帝当即写诏书,派林青阳化装取小路涉南盘江驰入广西李定国驻地。李定国拿着永历帝写的诏书感动得哭了起来,答应到安龙护驾,但一时还不敢出发。不久,永历帝又叫吴贞毓再草拟一道诏书,铸“屏翰亲臣”金印赐予李定国。李定国决定待平定两广后,就到安龙护驾。谁知永历君臣的图谋被马吉翔侦得。他大为惊骇,贿赂提塘王爱秀,飞报孙可望。孙可望得到密报后大怒,当即派遣部将郑国到安龙,严查此事。郑国要马吉翔与诸臣当面对质。吴贞毓说不知道。郑国恼羞成怒,同王爱秀一道,将吴贞毓挟持到文华殿,要永历帝交出主谋者。永历帝不敢正面回答。只说朝廷播迁,一定是外人盗敕宝所为。郑国怒目而出,与庞天寿到朝房,将内阁大学士吴贞毓、武安侯郑允元、大理寺少卿杨钟、光禄寺少卿蔡縯、翰林院检讨李元开、蒋乾昌、吏科都给事徐极、刑科给事张镌、福建道监察御史胡士瑞、郎中朱东旦及太仆寺少卿赵庚禹、御史周允吉、朱议康、李颀、员外郎任斗墟、主事易士佳、太监张福禄、全为国,共计十八人擒拿幽禁,严刑拷问,百般折磨,痛苦难耐。吴贞毓挺身而出,说:“凡事宰相主持,我约李定国讨孙可望,与诸臣无关。”郑国不信,复令健卒严酷拷掠,诸臣大呼二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列宗,痛骂孙可望。天色已晚,忽然风雷交作,蔡縯厉声道:“今日縯等直承此狱,稍见臣子报国苦衷。”于是十八位大臣都承认参与了此事。郑国以“欺君害良,盗宝矫诏”的罪名报告孙可望,孙可望转叫永历帝亲自裁决。永历帝愤愤不平,但又无可奈何,只好交朝臣议处。吏部侍郎张佐辰、蒲缨等为了讨好孙可望,对郑国说:“此事尽当处死,倘留一人,将为后患。”于是,郑国便将张镌、张福禄、全为国三人凌迟处死,吴贞毓处以绞刑,其余十四人斩首。1654年4月8日,郑国、马吉翔、庞天寿等人押解十八位大臣到马场行刑。他们个个神色不变,各赋诗表明心迹,引领受戮。十八位大臣遇害后,尸体被示众三日,后来其家属和当地平民将他们的尸骸收敛后合葬于天榜山簏。1656年(永历十年),李定国由广西到安龙护驾,为十八位大臣垒墓。1658年,朱由榔移驻昆明,对十八位大臣分别予以赠恤,建庙立碑。碑上刻有永历帝亲题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字。这便是“十八先生”称呼的由米。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人就将吴贞毓等十八位大臣的合坟称之为“十八先生墓”。

十八先生遇害,惊动天,感动地。他们临刑时,安龙天气突然发生变化。乌云很快布满了天空,随后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天榜山麓,忽然有泉水涌出。水势越来趟大,水流越来越多,不久便形成了一口井。见之者感慨道这是天公在流泪啊,以此来祭奠十八先生!后来,安龙人就把这口井称为“忠泉”。370多年过去了,忠泉依然存在,至今水流不断。泉水清冽甘甜,涓涓细流从石罅里流出,池水澄碧如镜。忠泉之上,有一座小石桥横跨。泉口石壁上.镌刻有“忠泉”二字。忠泉位于祠堂后面,地势略高于祠堂。从祠堂右边,爬过两段小坡,踏上十五级台阶,转一个弯即到。

过了忠泉,再踏上三级台阶,转一个弯,就到了多节亭。多节亭后面,就是摩崖。摩崖旁边,便是虚舟。此地的虚舟,乃粉墙青瓦长方形建筑,形似小船,故名。多节亭和虚舟,是光绪三十一年知府李祖章修墓时在前任知府复建的基础上恢复增建的。建多节亭取何意?在古代,多,指数量不少;节,指气节和节操。建此亭的本意,大概是要赞美十八先生的高尚节操,有纪念的意思吧。建虚舟是何用意?颇难猜测。“虚舟”一词,出自中国古文,内涵甚丰。可指无人驾御的船只,可比喻胸怀恬淡旷达,还可比喻人事飘忽,播迁无定。联系南明王朝的历史、永历帝朱由榔的飘泊经历、十八先生的际遇来思考,似乎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十八先生的生命虽已终结,但十八先生的忠义之魂却没有终结。从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在被传承。

南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椰派人为十八先生垒坟立碑建庙供奉自不必说,理所应当。清代曾有多位官员为十八先生修墓建祠,古今罕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学使洪亮吉、知府曹廷奎修墓,始建十八先生专祠、虚舟和多节亭。清道光三年(1823年),知府陈熙补修墓。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知府朱雘著诗2首,刻石列于墓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府张锳重修十八先生墓,其子张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勒石列于墓旁。张锳还在兴义府试院右侧(今安龙一中附近)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宏敞肃穆,有祠门、敬业堂、流芳亭、不系舟、怀清亭、享堂、正祠、净香祠等建筑。这组建筑群造形别致,工艺精巧,与兴义府试院原建筑浑然一体,俨然江南园林一座,可惜不久毁于兵火。清光绪九年(1883年),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将十八先生祠复建于墓后山麓。在墓区修建亭榭、池塘,广植花草树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虚舟”、“多节亭”。南明王朝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清复明。南明王朝与清朝,严格地说起来,是对立的冤家,彼此水火不容。十八先生是南明王朝臣子,他们是忠于南明王朝的,是清朝的对立面。其所作所为本应受到清朝官员的唾弃,但事实刚好相反,证明了十八先生的忠义之魂是可以跨越朝代的。

清朝的统治结束后,中国历史进人了民国时期。民国5年(1916年),南笼县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壮观瞻。民国26年(1937年),南笼县县长张曾复呈请拨款增修墓、祠。国民党中央行政院、贵州省政府允准拨款重修,并定于1938年4月8日举行公祭。蒋中正为此题“碧血千秋”勒碑石上。多位要员也题辞颂扬。如居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于右任的“天地同流”,李烈钧的“瀛州胜境”,王伯群的“浩气长存,”吴鼎昌的“重如泰山”,任可澄的“藏碧辉岩”,刘时花的“天地正气”等。这些题辞都刻在多节亭背后的摩崖上.吸引着每一位游人的目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保护明十八先生墓古迹十分重视。1956年,县政府拨款维修墓、祠。196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明十八先生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中,明十八先生墓古迹曾遭破坏。1980年,省政府拨款修葺墓、祠,重新公布明十八先生墓为重点文保单位。经过5年大面积修复,墓、祠面貌焕然一新,慕名前来观光凭吊的游人,常年达10多万之众。在十八先生祠堂右边所建的配殿里,悬挂有17幅游人赞叹十八先生事迹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王思明、刘玉林、马文骏等要人的墨迹。1996年11月11日,美国丹尼斯夫妇游览十八先生墓古迹后,留言道:“明十八先生墓是名不虚传的安龙名胜古迹。凡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都应来看一看。千万请保护好这样珍贵的历史遗迹!”

如今,传承十八先生的忠义之魂,就是要讲诚信。“诚信”二字,价值千金!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