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清代的安龙,自雍正年间建府,设府衙,直至清廷结朿统治,朝廷先后委派了七十余位知府来任地方官,冶理盘江八属。这众多知府中,大多是匆匆过客,乏善可陈。但确也有几位贤良知府,他们在任上所施行的善政,个人良好的修为,在地方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长久地被百姓传诵。譬如以山歌教化民众的周蔼联,添油助学的张春潭,开办新学的李祖章等。此外,还有一位古道热肠,除暴安良的传奇知府余云焕。
余云煥,字凤笙,湖南岳阳人,光绪七至九年(1881一一1883)来任知府。在府城三年时间,捐资修复咸丰、同治年间被战乱毁坏的名胜古迹和一些公共建筑,重修养济院等慈善机构,在城内街道设置“太平缸”用以防火,诸多善政,深得地方人士赞许。尤其是除暴安良,救助弱女张秀姑一事,遍传黔省内外,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张秀姑,兴义府城(今安龙县城)人,容貌俊美。其父给人加工银器,秀姑是独生女,在家中除了做针线活外,还跟着父亲学做银饰手艺,心灵手巧,深受父母宠爱。十五岁时,求婚问媒者纷纷前来,父母不作决定,让秀姑自己选择。
一天,母亲对秀姑说,我昨天看见镇标营武弁黄家儿子,年纪与你相仿,长得很是俊朗,听说骑马射箭都得行,我很喜欢,想把你许配给他,你看如何?秀姑一时未作决定。不久,张母生病,恐病重不治,担心女儿婚事,便暗地知会黄家母亲领着儿子以探病为由前来相面。秀姑躲在房中私窥,也很喜欢,遂告诉母亲同意这门亲事。于是,两家便举行了订婚之礼。
城内有一商人李三,富而不仁,早已垂涎秀姑美色,欲娶秀姑作妾。便以重金贿赂秀姑家族中強势者,合谋赖婚。秀姑父母屡受逼迫,愤而告官。这李三是天主教徒,在地方上又颇有势力,前任知府忌惮,屡次审讯却一直拖延不敢判决。余云焕到任后接手这一桩案子,访得实情,认定李三作梗,当堂将秀姑断归黄家。念及秀姑家贫,还赏赐秀姑一笔嫁妆银,命当堂成礼,待选择吉日迎娶。
不料此事中途又生枝节,李三一直没有死心,恰逢秀姑之母病亡,一时不能举办婚礼。于是李三与无赖张老五密谋,施毒计威逼秀姑断发为尼,张父懦弱,不敢抗争。李、张二人为何如此嚣张跋扈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莫大关系。
康熙时,天主教在贵州设立代牧区开始传教,但因清政府“禁教”甚严,尚不能大规模开展教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取消教禁,采取“保教"政策,教会始公开活动,大量吸收教徒。外国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干预地方行政,藐视官府,欺压百姓,激起人民反抗,在贵州相继爆发了青岩、开州、遵义等十多起教案。由于清政府屈服于列强的压力,一批态度强硬的地方官被撤职,并且还要赔偿教会银两,因而逐渐形成了“百姓畏官府,官府畏洋人"的社会状况。社会上一些不良之徒,为寻求洋人庇护而加入教会,为非作歹,肆无忌惮。在与教外百姓发生纠纷时,官府顾忌其背后洋人势力,往往不能秉公执法。因此,惯得一些不法教徒逾发猖狂。李三与张老五均是教徒,因而敢与官府叫板,为所欲为,逼迫秀姑为尼。
张秀姑担心父亲受累,为避歹徒凶焰,只好暂且躲进白云庵削发为尼,为母守孝。张银匠悲愤难抑,鼓起勇气与女婿再次去府衙击鼓鸣冤。余知府听诉后十分震怒,立命差役去教堂将张老五捉来,指斥其罪恶,痛责一顿板子。这时,秀姑得讯后从白云庵中踉踉跄跄跑来,申诉入庵苦情,并申明仍愿与黄氏子结为夫妇。余知府命衙中仆妇将秀姑扶入内署后院,交夫人照顾。夫人为秀姑编织一个假发头套,几个女儿将自己的耳环、银簮、香粉、衣物等拿出相赠,妆饰完毕,报与知府。余知府为避免再生枝节,立即安排伕轿执事,吹吹打打将秀姑送归黄宅,并于当晚举行合卺礼。
余云焕成就了这一对良缘,在安龙历史上演绎出一段载入史册的传奇。此事迅速传遍城厢内外,又经商贾旅人传扬于府境之外。人们赞叹他敢于除暴安良而又仁心宅厚的优良品质,赞他有古代贤良士大夫之风。文人墨客们更不吝笔墨,有岳阳陈寿麟、古罗吴佳驷、安顺杨春霖、普定林明科、楚南方元杰、贵阳郑玉麟、凤凰厅郑鹄、平江酆郇、崇庆刘沛元、善化张绚等人,或长诗或短赋,记其事。兴义府城内文人王永安、李德溶、黄志镛、张炳堂、张炳荣、景方鉴等人亦纷纷作诗赞扬。今录二首存纪。
其一
岑南:王永安
谁把良缘罔作奸,玉钗几使旧盟寒。
鉴衡喜遇神明吏,婚嫁翻劳父母官。
花借春风增艳丽,云开新月复团圆。
从今玉斧除荆棘,合有甘棠荫画栏。
其二
岑南:李德溶
古来循吏半名儒,善政何如善教敷。
不使乐昌分破镜,旋从合浦返明珠。
黄堂鼓吹迎花烛,绿海衣冠绘画图。
慈佛心肠儿女爱,顿将雀鼠化葭莩。
2022年夏至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