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在百姓眼中历来是森严而又令人敬畏的地方,因为它有坚固的高墙,黑森森的头门、仪门,还有凶神般拿着红黑水火棍的差人。听故老传闻,府衙大门对面是一堵照壁,照壁前的树上时不时会挂起一颗示众的人头。天一傍黑,小城人一般是不从那里走过的,实在非走不可,也要约上几个胆大的同伴,提着明亮的灯笼,故意高声武气地说话来壮胆。倘若是心虛胆小,或是有谁恶作剧,呼叫一声,恁谁也把持不住,拔足奔跑,若是惊恐过度,定然要请神婆来“叫魂”了。
府衙也有让人温馨的一面。
安龙从雍正五年建府至宣统三年改制,184年间共有70余位知府成为这座府衙的主人。这之中,有的呆过十余年,有的仅只数月;有的政绩昭著,有的声名狼藉。其中,大多是匆匆过客,乏善可陈,唯有几位独立特行的贤知府,给森严的府衙点缀出几许绚丽的色彩。
唱山歌的太守
新春岁首,四乡八寨的乡民在乡约们的率领下齐聚府衙,来给知府贺岁拜年,来的乡民甚多,站满了天井,知府招呼他们坐在四周,自己盘腿坐在中间,又命差役拿来酒食,乡约举起酒碗,称谢知府的德政,知府也端酒回敬。
酒过三巡,知府突然放开嗓门唱起了山歌,曲调是本地乡间传唱的《敬酒歌》,虽然不是那么纯粹,杂夹着江浙味,大家一听还是全都明白。于是,满堂欢声笑语,歌声互答,府衙成了歌坊。
这一幕出现在嘉庆年间,这位唱山歌的知府名叫周蔼联,上海金山人,为人仁慈厚道,为官关心民瘼,史称有古贤臣之风。他来安龙任知府时,正值战乱之后,沿途看到的是荒村废垒,田地荒芜,疲民流徙。他到任后,采取措施安顿流民,恢复生产,四川、湖南等地前来应“招垦”的穷民络绎不绝,使地方生产发展得以安定。他提倡德治教化,慎用刑罚,对那些自恃“平乱”有功、骄横跋扈的军人尤为愤慨,发出了“倘教借箸筹边略,第一先裁跋扈兵”的愤激之声。
添油劝学的太守
道光年间,每夜交更以后,便有两个差役准时从府衙里出来。走在前面的提着灯笼,后面的挑着担子,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待主人开门后,挑担的差人就从油篓里舀出一竹筒清亮的桐油,倒进这个读书人的灯盏里,然后又去寻找读书声。
这是知府张锳的劝学举措。张在安龙两任知府,前后共十三年。安龙自设府到裁府,七十余位知府中,善政最多,对地方影响最大的尤数张锳。尤其在教育文化上,使安龙继明末之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他筹款修试院、书院、学宫、义学,增补教育经费,延请名师讲学,购置图书及自己的藏书供士子阅读。听政之余就去书院与士子谈学论艺,评定士子课卷,鼓励诸生切磋砥砺。他还常常亲自讲学,遇家境贫寒而优秀的学生就给予奖励。他的种种劝学举措激励了士子们的读书热情,促使小城学风大变,民间称旷古未有。十数年间,人才辈出,不仅府试、乡试、会试,即秀才、举人、进士科甲隆盛,这一时期的经学、史学、文学、训诂学也硕果累累,呈现出一个群星闪耀的文化昌明景象,并孕育出了张之洞、鹿传霖、景其浚等名臣大家,使安龙成为世人瞩目之地。
诗人太守
古代几位著名人物,如自居易、苏轼、欧阳修等,他们走入仕途出任地方官后,在清查田赋、料理农桑、决狱断案的同时,还忘不了写诗,用诗歌来教士化民,称为“诗教”,而他们也被后人尊为“诗人太守”。
在安龙历史上也有这么几位诗人太守。在70余任知府中,留下诗歌著述的竟有十来个。
黄世文,这位来自晋江的知府,雍正五年,安龙改厅治为府治,世文到任后的重大举措是修文庙、建试院。政余之暇,踏山问水,创作了传世的《南笼八咏》,让小城文人们耳目一新。
来自司马相如故乡的李其昌,以一人之力,撰成八卷《南笼府志》,首开编纂地方文献的先河。此外,他还写下大量诗作,其中吟咏九峰山、玉屏山、珍珠泉、普坪场市等诗,均有佳句可传。
如《过普坪市》:“环山风静普坪开,四野苗人乘市来。俗尚不分男女积,货交无异米盐该。锱铢较值珍微息,霹雳豪吞酌大杯。父老久忘兵燹地,日斜时听醉歌回。”
该诗生动刻画了一幅普坪场市图,这样具有浓郁生活场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诗作是弥足珍贵的,带动了此后地方民俗诗歌《竹枝词》的创作。
还有一位多产的诗人,就是那位唱山歌与民同乐的周蔼联太守。
嘉庆年间的一个寒夜,周蔼联带着随从在城内信步游走。方转进一条巷,忽然听见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儿童的读书声,虽然书声透着稚气,吐字不很分明,但他还是听清了这学童是在读《论语》。他很感慨,想不到在这历经战乱之后的边城竞还有这样的向学之风。回衙后,他写下了一首《听邻儿读论语》的小诗,“斗样茅斋倦欲休,谁家篝火颂伊咻。熟精半部为王佐,莫守寒毡到白头。”这首小诗,一是表彰这位学童;再是用以劝学,不久这诗歌就在城乡学童中传唱开来。
周蔼联不仅工诗文,还精通音律,能将所作诗歌谱曲吟唱,用以宣导教化士民。譬如劝阻流民安心生产,不要远离故土的,“传语疲民休远徙,石门关外瘴碥斓。”
还有一位诗人知府陈熙,云南弥勒人,他到安龙后修文庙,设义学供苗民子弟读书,并捐银购置租田为义学经费。他自幼聪慧,6岁时就写出了“问谁许我操刀尺,补缀天衣不露痕”的诗句。
他的善政很多,为官清廉,同样善于诗教。离开安龙时,留下了一首意味深长的小诗:
清风两袖出黔阳 行李萧索易束装
莫怪仆夫挑不起 佳山佳水满溪囊
一个品行高洁,恬淡而潇洒的诗人太守跃然纸上。此外,还有谷善禾、余云焕、李祖章等人,这些兼有地方官和诗人身份的人群,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文化环境的形成,其作用是不可漠视的。由于他们的倡导,带动了本土文人们的创作热情,使安龙的山水间充盈着浓厚的诗歌气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