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品欣赏 > 文章内容
返回列表
礼仪与安龙
2022-07-28 14:50:21
2109浏览
作品欣赏
作者:冉兵
责任编辑:赵历海

安龙历史文化脉络

关于“文化”,一般比较认同的定义是指: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所谓的文化更多的还是一种意识上、精神层面的东西。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感觉安龙的礼数多,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各种规矩层出不穷,其实这刚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安龙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这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大抵也来自儒教中的“礼”,因时代不同有所删减变化,较之其他地方,却仍具有特色。礼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行为规范,安龙的礼节和礼数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在安龙的一种体现,在儒家看来,在有礼的人看来,不知礼数、没有礼节是一种野蛮行为,那么就要通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才知礼节、礼数,包括婚丧嫁娶,这些东西体现了安龙礼数多,说明安龙这个地方,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早,仁义礼智信在安龙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都来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儒风,透露出这一方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什么形成这些礼数?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安龙的历史文化脉络,最早要说到观音洞。观音洞遗址位于龙广镇,2013年入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洞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处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20000年到

5000年。旧石器时代则是一个漫长的时代,从人类学会使用石器算起,大概距今250多万年。为什么说观音洞的意义十分重要?考古发现,人猿出现大约距今300万年,人类历史大约有40万年,北京猿人距今约10万年,为什么观音洞这个地方会发现原始人遗址?说明安龙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等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有文明才三五干年,而古人类则生活了几十万年,选择龙广观音洞,这是古人类经过几十甚至上百万年实践和进化,比较选择自然的结果。看看观音洞的环境:气候良好,冬暖夏凉,有山有洞,安全有保障,便于居住,有水有林,狩猎方便。种种因素决定了古人类选择在观音洞居住,观音洞古人类遗址是安龙历史文化的起点,证明了安龙历史文化的悠久。考古界有种说法,观音洞遗址因为发掘技术原因,至今只是零星的在洞内地表层发掘了一些石器和文物,实际上地底下还有其他文物未能发掘。观音洞遗址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文物考古的一个重要发掘点,通过充分发掘,能进一步了解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某些细节问题。对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在春秋战国时代,史书记载安龙已有战争防御意义上的城,从发掘的文物来看,安龙这个时期的文明不低,出土文物以兵器居多,说明这个地方战事多。以前的铜铁等金属,是比较珍贵的东西,最珍贵的材料都用来造兵器,可见安龙这个涉及战争的事情非常重要,差不多要成为生活的重心。这也反向证明了以观音洞为代表的这方山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地方,所以各部族要来争夺这块宜居之地。安龙发掘出土的文物,从全州来看,占据了一半的比例,而且份量很重。1980年6月在德卧镇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羊角钮铜钟,以青铜锻造,是战国期间百越民族的乐器,它的出土,对研讨先秦时期安龙地域和盘江流域的民族交往、民族文化都具有必然的参考代价。1983年出土的一字格青铜剑国家一级文物,剑全长26厘米,重150克,用青铜锻造,其铸造年月约在西汉时期。其他出土的数百件文物,都是零零碎碎发现的,有的是老百姓种地挖掘出来的,有的是修路修房子搞建设挖掘出来的。但是墓葬发现还没有,不象兴仁交乐汉墓和普安的铜鼓山,属于集中发掘。从发现文物的面上来说,安龙要大要广得多。所以说历史文化悠久,不是一句空话。

汉晋时期,安龙可能属于古夜郎国,也有说属于古句丁国。古句丁国大致在今天广西西林、云南的广南这一片,实际上具体位置和夜郎一样不可考。《汉书》记载,夜郎国、句丁国都属于南方的蛮国。夜郎国、句丁国准确的疆域、组织结构、行政区划等现在都不可考。安龙究竟属于何国,这个留待史学家去研究。但是安龙完全有可能既不属于夜郎国也不属于句丁国,而是一个独立、封闭、自成系统的土司王国。因为古时候交通是一个很关键的制约因素,从安龙的地理位置来讲,较为便利的交通是往兴义,往兴仁。往贞丰、册亨、广西都是山,由于山大,交通不便,即使属于古夜郎国,它也管理不过来,主要还是这方山水自己管理自己。从观音洞时期到汉代时期,毫不客气的说,安龙的文明和文化走到了华夏大多数地方的前面。类似的还有同一时期的一些文明,如巴蜀文明,发展应该都不比中原文明差。为什么到后面中原文明走到前面去了呢,估计最关键的还是文字的产生、应用。我们的土著民族,迄今为止没有自己的文字,后面才设计出了拼音文字,没有文字,先进的东西无法记录,发展的灵光也无法交流。所以到后来逐步就成了我们比中原文明落后,如果有自己的文字,那么现在的中华文化的主流也有可能是安龙文化,布依族文化,完全有这种可能。历史的发展,经常是一些偶然的东西,比如马的发明就非常偶然,古人骑马最初没有马镫,在马上骑不稳,有一个养马人,非常宠爱自己的女儿,见女儿骑马摔下来,于是仔细观察,发现主要是重心把握不住,他想如果骑在马上能有个东西可以踩,达到骑在马上犹如踩在地上的效果,便设计了最早的马镫,最早不是铁的,而是皮革制成的。女儿骑上马后很稳定,还可以休息。先有马鞍,而后有了马马镫,人们就发现,可以骑在马上使用弓箭,近战中,可以象陆地上一样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这就不得了啦,汉朝中国之所以强大,和这个小小马镫有莫大的关系。中亚的游牧民族将中国大陆和欧洲大陆打通,包括匈奴、鞑靼、成吉思汗等等,靠的也都是马證,欧亚大陆畅通无阻了,于是东西方文化文明产生了交流,四大发明等传到了西方,才有了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马镫的发明很偶然,一些偶然的因素,常常有可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有可能改变了历史进程。

唐宋元时期,关于安龙的东西,一个是黔中道,另一个是开始在云南设行省,再一个就是以土司为主的制度。目前,查找唐宋元时期关于安龙的资料,几乎为空白。实际上按照史学的概述,安龙的建制沿革大至为:春秋、战国至秦、汉、两晋为夜郎国、烊河郡、兴古郡。南北时期为东爨乌蛮。唐、宋、元时期先后为西平州、盘州、于矢部、安隆州。明代为安隆所。明朝末年,南明永历朝庭播迁安龙,改安隆干户所为安龙府,属于云南行省。清代先后为安笼所、安笼府、南笼厅、南笼府。但是实际上都是很简略的东西。研究安龙历史的学者和人士,补充这一时期关于安龙的史料,也是一个做学问的新领域。安龙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才完整,脉络才更清楚。

明清时期,安龙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是南明王朝,一是兴义府。1652年永历帝朱由榔迁都安龙,直至1656年离开。当时是没有南明王朝的,只有大明王朝,后世的历史学家才称之为南明王朝。1652年永历帝到安龙后,当时有一批正统观念较强的官员文人志士追随他而来,大概几百人,连士兵估计干把多人。包括三部九卿,现在的安龙县城西关街就是当时的三部九卿街,南明王朝为安龙带来的有以下的东西:首先是当时正统的、先进的儒家文化,唐宋元时期,甚至包括明朝,安龙一片空白,儒家文化的影响很薄弱,南明王朝带来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方式,这必然要影响当地人的生活,随着时间推移,就出现了“安龙礼数多”的现象,因为从1652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慢慢植根于当地人中,一直流传至今。其次是天主教,整个明王朝都信奉天主教,永历帝的母亲也信奉天主教,永历帝曾派人到当时属葡萄牙的殖民地的澳门,请求教派出火枪队来帮助他收复河山,澳门总督向罗马教廷报告了这一事情,教廷也支持这件事。准备派出300人的火枪队帮助永历帝,可想而知,这300人的火枪队能帮助永历帝收复河山吗?无疑于杯水车薪,后来因为永历帝颠沛流离信息不畅,火枪队在广东与永历帝失联返回澳门。整个南明王朝对安龙的影响较为重大,这是安龙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关于兴义府,永历帝来了以后将安龙改为安龙府,以前的府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州),直到1912年,300多年的时间里,安龙一直是兴义府的首府,这段时间的历史文化是较为丰富的,今天我们讲的安龙文化都是狭义的,如果讲兴义府的历史文化,就比较广泛。

3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兴义府府治的安龙发生了什么事情?安龙从来就是一个比较独特和神奇的地方,1694年、1797年、1894年,这三个年代刚好都是时隔100年,这三个100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三个年代跟三个人物息息相关,1694年一招国遴,1797年一王囊仙,1894年一张之洞,刚好时隔100年,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这三个人在安龙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1694年,安龙游击招国遴修建招堤,游击这个职务不是我们今天的武装部长,也不是军分区司令,当时清王朝对我们这个地方的统治主要是以土司制度为主,地方政务由土司治理,军事主要由朝廷管理,所以招国遴在安龙主要是管理军事。游击在军队中属于中上级军官,四品左右。招国遴筑招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水患,另外还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军事功能,因为当年陂塘海子全是水,晚上的时候强盗可以乘船进城抢夺,筑招堤以后,不能乘船进城,而且堤坝上派人巡逻,有利于发现和防守。另外一个是招堤呈反弓型,弓头指向绿海子,潮水来之后易于分散压力。古代比较讲究环境科学,修成弓型,在风水上,可以避免安龙发生兵患,安龙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较多,百姓苦不堪言,弓型向外,在风水上起到避免安龙兵火之灾的作用,所以招堤大概有这么三个功能,招国遴在安龙就只是修建了招堤吗?肯定还有其他的,这也需要研究安龙历史的学者和人士共同努力,完善这一块资料。

100年以后的1797年,王囊仙发动起义。王囊仙起义带给安龙最直接就是“兴义府”这个地名的得来。王囊仙之前,安龙称为“南笼”、“安龙”,起义被剿灭后,当时嘉庆帝为了安抚这一方百姓,于是模仿康熙,将“南笼”赐名为“兴义府”。当时的贞丰州也是同一时期赐名的,因为王囊仙在攻打贞丰的时候,在今天的定塘,当时叫定头城,双方死伤无数,最终未能攻下定头城,所以最后上报朝廷后,赐名“忠贞丰茂”。我曾经去定塘这个地方看过,有一个万人坟前,立了一块碑,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批判王囊仙起义的,认为发动起义,造成了百姓的大量伤亡。因为王囊仙,安龙有了“兴义府”名称的得来,战事结束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这也奠定了安龙繁荣的一个基础。嘉庆帝赐名“兴义府”的第二年,也就是1798年,地方官上报朝廷:兴义府辖地较多,交通不便,不利于管理,请求将黄草坝单独置县,以便于管理,分而治之。嘉庆帝同意了,赐名“兴义县”,隶属于兴义府,“兴义”这个地名也是这样得来的。

时间又过了100年。1894年甲午战争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任期间,创办汉阳铁厂,武汉船政学堂,练新军,办大学,汉阳造步枪甚至一直打到抗美援朝!没有张之洞,就没有今天武汉在全国的地位和成就。在张之洞没到武汉之前,武汉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内陆城市,而今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张之洞功不可没。所以这三个100年,出现了安龙历史节点上比较关键的人物,这三个100年,是一种偶然但又比较独特的历史巧合。

明清之后,民国和新中国,安龙文化也是纷繁呈现,大家比较熟悉的象韦杵、袁祖铭、王宪章、王亚明等等。实际上说到广义的兴义府,包括兴义的刘家、何家、王家,贞丰的李晓炎,晴隆普安的一些历史文化,都得益安龙这个兴义府的荫蔽和培养。

安龙文化特质

说到安龙文化特质,先要看看组成安龙文化的要素和成因有哪些。这方面一是四大文化建构工程,二是安龙文化的特点,三是文化对安龙人的影响。

四大建构工程的第一个是朱由榔和南明王朝,刚才我们所说的礼数和天主教等文化现象,都是由朱由榔带来的,实际上他为安龙带来了中原文明,实现了中原文明与边疆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次交汇,南明王朝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较多,包括十八先生墓、天主教等,这些都是安龙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华东师大有专家到安龙考察,对天主教的一个钟,立式的那种,考证出这座钟产于法国的一个小镇,这个钟迄今为止有200多年的历史,后来才被教堂加以收藏保护。当时跟着朱由榔过来的文化精英、文人志士,虽然在安龙的时间短,但是其生活方式却深深影响到了安龙当地人的生活,改变了当地的文化结构,形成了一个儒家文化传统,谈安龙的儒家文化,准确的时间应该就是从南明王朝开始。这是第一大构建工程。

第二大建构工程,整个三百年兴义府。当时的兴义府,其辖地不仅仅只有安龙,还包括兴义、兴仁、贞丰、册亨、盘县等地,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盘江八属,范围较广,就相当于今天黔西南州的地位。当时全府人口大概50万。为了生活、读书、经商,搬到首府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发现人才和财富,形成先进文化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所以300年兴义府使安龙成为贵州当时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有个说法,安顺府的庙,兴义府的城,遵义府的人。安顺府的庙指的是安顺文庙长期以来儒家文化的教化传承作用。兴义府的城,指的是城墙坚固,城市功能比较完善的兴义府城,这可以从《兴义府志》中手绘的图纸看出来。遵义府的人,指的是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学者,这三人从事训古学、金石学、音韵学、目录版本学的研究,实际上我们认为这三人单纯就学术来讲,其影响力也没有张之洞大,只是由于后人将张之洞视为清王朝腐朽没落阶层的代表,打上了阶级印记,弱化了他启蒙思想家的作用和地位。三百年兴义府的影响力在清代,足与省城贵阳相提并论。

第三大建构工程,张瑛、张之洞父子二人的文化建构工程。1841年张瑛到安龙任知府,他在安龙任职13年,办教育、兴文化、促经济,数不胜数。其子张之洞也在安龙生活了13年,张之洞在安龙的这13年中,分为两段,一段是在安龙读书,后来到北京赶考。民间有种说法,张瑛为了避嫌,把张之洞送到百色考试,这是当时百姓的一种想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清朝的户籍制度管理比较严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考试必须要回到原籍参加,所以张之洞必须要回到直隶南皮参加考试。另一个是官员退休后必须要回到原籍居住的制度,不管在任何地方为官,退休后回到原籍。我们今天也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好的做法,官员退休后,可以回到乡镇、村居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家乡的发展。张瑛在安龙办教育、学校,他的社交平台很广其中有一位叫胡林翼,字润之,当时任黎平府知府,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朝廷命令胡林翼从贵州带兵参加长沙保卫战,从此一直跟随曾国藩,最终任湖北巡抚。张瑛就任兴义府知府之前是在黔东南地区任知县,如果他不来兴义府任知府,有可能就与胡林翼一起,最终跟随曾国藩,那么张之洞最终的命运或许又不是这样了。张瑛的交友广泛为兴义府试院的创办搭建了平台,当时来这个地方任教的老师多为全国有名的文人学士,都是差不多顶尖级的人物,这也就是《兴义府志》这本书质量之高的原因,在全国来看,都是一本较为优秀的地方志。这些人到安龙后,对安龙的教育方式、思维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之洞在安龙期间,一段是读书,一段是结婚。在他结婚后不久,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起义军攻打兴义府,张瑛要求几个儿子上城墙参加守城,并准备了柴火,一旦失城,全家自焚。后因起义军自身问题,没能攻破兴义府城墙,如果兴义府城破,那也没有后来的张之洞了,也没有后来的洋务运动了。婚后,张之洞才真正参加了科举考试,取得了第三名。提到张之洞的影响,该说说王宪章,张之洞1889年任职湖广总督,直到1907年。王宪章先是在贵阳警察局任职,后来应该是听说张之洞在湖北练新军,于是就到湖北参加新军,因为他知道张之洞是安龙出去的大人物,是知府的公子啊。这也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时候成为副总指挥的王宪章。

第四大建构工程,从清末民初开始,安龙涌现了一批对历史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如王宪章、袁祖铭、韦杵等,实际上就是因为有了张瑛、张之洞父子的影响,再加上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在这个地方、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要了解安龙的历史文化,三个一百年,四大建构工程,掌握这些之后,就能很好把握了。有这样一副对联:携酒一壶到此间畅谈风月,极目干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我们都知道这是半山亭上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

需要重整河山的年代。所以谈到安龙的文化,有种说法,安龙人一方面谈风月,懂生活情趣,另一方面挽河山,心怀远大,关心国家大事。那么谈风月、挽河山这里面蕴含了什么?我们能从这些看出,安龙文化的特质包括:闲适、包容、创新、宏大。闲适:我们说从原始人开始,安龙这个地方就一直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良好的地方,只要是勤劳的人,都能够有好的收获,这样百姓也就不会很辛苦,在吃饱穿暖之余,才会有闲暇时间,生活悠闲,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闲适生活的良好现象。安龙解放后,有两大文化繁荣时期,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一个是文革结束后80年代,剧团、武术、文化活动多,这是闲适传统的体现。所以说安龙文化振兴也好,发展也好,机会就在我们眼前。包容:以宗教为例,儒、道、释、景、回五大宗教和谐共处,为什么能够和谐共处?因为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包容,也可以理解为“和”,这种“和”指的是尊重对方的意愿、观点,求同存异。这种“和”才能够走得远,所以说安龙文化的特征也就是多元文化和谐相融在安龙的集中体现。创新:这是与包容有关的,因为在和而不同的情况下,安龙文化具有包容性,才能创新,才能具有生命力。以民居为例,安龙近300年来的民居特点是吊脚楼还是其他?吊脚楼是沿江布依族的主要民居,而平乐乡因为没有临江,所以没有江边布依族的那种吊脚楼,其吊脚楼修建方式与江边有差异,但整个结构与江边吊脚楼相同,又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有所创新。徽派建筑都有马头墙,主要作用是防火患,但因为耗材较大,所以安龙民居在建造时,去掉马头墙,建成山墙,在省材的同时达到了防火的效果。还有安龙的许多古民居都是欧派与当地民族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这300年的历史就体现了安龙文化创新的特质,吸收多种元素,消化后,创造出自己的东西。所以说安龙文化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宏大。这个不用多说,安龙人一直以关心和参与国家的、地区性的大事为己任,从不低头低志,勇于争先、一展风采。

怎么来理解安龙文化特质一一闲适、包容、创新、宏大?这可以总体概括在安龙的荷文化中。荷花最早是用于食用,随着粮食作物种类、产量的增多,荷花才渐渐从食用转为观赏审美,然后逐渐将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寄托在荷花上,赋予荷花新的内涵。竹兰梅菊也好,荷花也好,都是汉文化。只有在安龙,荷文化不仅是汉文化,也是布依族文化。荷文化代表一种和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容。安龙是中原文明与边疆文明、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并撞的一个地方,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都凝聚在荷文化上,都有所体现。安龙种植荷花的面积不是全国最大,但是在同一个地方三百年种植荷花的历史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这荷文化沉淀至今,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荷都,其实是指荷文化之都,是经过不断深化发展形成的荷文化之都。用一句话概括安龙文化的特质:凝聚在荷花上的闲适、包容、创新、宏大的品质。

这样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对安龙人有什么影响呢?以张之洞为例,其性格温顺圆润,较“柔”,童年在安龙长大,其生母逝世较早,缺少母爱。他在考试时不是第三名,而是慈禧太后最终定为第三名,慈禧太后对其恩宠有加。所以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找他商量,欲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张之洞也知道清朝的腐败,但是因为慈禧太后对他的恩宠,他明确回复康有为,反对清朝统治可以,但是反对慈禧太后就不行。后来又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其实是折中维新派和保守派,深得慈禧喜欢。正是因为张之洞少年时在安龙度过,受安龙文化闲适特质的影响,养成了他“柔”和“情”的性格,才有了后面的不反对慈禧太后。在安龙闲适氛围生活的影响下,为了给儿子过生日,张之洞成为了广州第一个使用电灯的人,张之洞是一个比较重感情的人,一个是慈禧太后,一个是前面所讲的胡林翼,胡林翼与张瑛是好友,张瑛经常请胡林翼写信给张之洞,帮助教育他,久而久之,二人的师徒关系极好,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都多次去凭吊胡林翼,这也是安龙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一个体现。开展洋务运动,或许起源就在于张之洞少年在荷花池边玩水车,养成了对机械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他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办铁厂、枪炮厂、船政局等等。一定程度上来讲,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新军,没有新军可能就没有武昌起义。闲适、包容、创新、宏大的品质,在张之洞身上,都有很多的体现。除张之洞外,还有像王宪章、王亚铭、袁祖铭、韦杵等一批历史人物也受到了安龙文化的影响,安龙文化不是影响一个人,而是影响了一批人,这一批人才影响了历史。安龙的人、事,都和全国大的时代背景有关,安龙的大事,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当时全国的大事。文化体现在人、物、事上,这些都有案例,都证明了安龙文化的博大。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中国文联及各省文联
全国文艺家协会
团体会员及直属单位
其他网站
地址: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办龙顺社区杨柳街4号
电话:0859-5213612
传真:0859-5213612
工作邮箱:529240925@qq.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 2021 安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版权所有 黔ICP备2022003406号-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