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县志》(1991年7月版)人物篇载:王仁孝(1878-1952),贵州大方县人,父母早逝,自幼从师学石艺,16岁时入清军,入安龙安义镇中营,退役后留寓安龙,以石工手艺出名,为人诚实,工品精艺,誉满城乡,坊间尊称其为“王大师”。
中山纪念堂(今县文化馆)背后是护城河,河上有座精致的石拱桥,名叫姬家桥。过桥再过马路,前面有个山泉水井,名姬家井,水井上方是大扁山的南麓,山麓下方的石崖处有一方平地,平地上依山崖建有一座生躯坟,(所谓生躯坟就是人未死就建的坟,待死后即安葬于此)。众人皆知,这是王大师晚年亲手设计建成的。在“王仁孝之墓”五个楷书大字的墓碑两侧,有他自撰自刻的碑联:不作臭名遗梓里,留些好样与儿孙。仁孝大师归西之后,灵柩便安葬于此,这碑联即是他的人品写照。
“王大师”这个神圣的大名,就是通过这座坟撞入我幼年的记忆的。那时我读安义小学,放学路经姬家桥时,高班的同学指着那座坟说,“王大师是鲁班的转世徒弟,他把木活技术转成了石工技艺。那座身躯坟就是他自己造的,漂亮得很!”更有惊人之说:“王大师坟前的狮子,深更半夜会动,还会吼。”种种说法,神乎其神,让我对这位神秘大师敬重日加。当我到高年级的时候,又如此向小同学喋喋炫耀王大师生躯坟及“石狮子会动会吼”的故事。也许王师的高大形象就如此这般一代一代地在民间传颂,而深入人心的吧。其实我和许多传颂王大师的人并未见过王大师,更不可能亲临他的石工现场一睹为快。不过,我尚属幸运,能听到些王大师的真实故事,还能享受他的慈善成果。
从志书和坊间的诸多传说中,我得知王大师聪明过人,幼时在老家大方县乡下读过一两年私塾,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名著。从事石工手艺之后,又学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常识和计算方法。所以无论建造大型的石桥、石坊,还是小型的坟包、石碑、石柱、石井、石径,他只需到现场看看,其尺寸、结构、造型和石材标准等数据就在他脑中形成,手下的徒弟只需听从他的指挥,把握住他严格的寸尺码度,关键地方他亲自动手,一件完美的石头建筑即能完工,保主人满意。民国初年,袁祖铭官运亨通,在兴义人刘显世统领的黔军中升第一团团长、一年后即破格升为第二师师长,一路青云直上,民国十一年(1922)四月十九日即坐上贵州省省长的交椅,可谓一人升官,全家受福,光宗耀祖。不久,他父亲袁干臣在龙广故地大兴土木,四处寻找能工巧匠,王大师为百里挑一的石工总设计、总领班。
王大师在安龙又精选了一批高徒,于袁老太爷(袁祖铭之父)规定的时间抵达龙广,与他家选雇的一批匠人合作,开始了龙广历史上一次浩大的“袁氏建筑”工程,众师徒“一根钻子一堵火,千锤万钻建牌阁”。历时五年余,
1934年年底全程竣工,在一条不算宽的老石板路上建起了节孝牌坊、袁家店住宅、卧雪山庄和五省宫(也称五省会馆)四大建筑。史书记述,这批建筑“构思完整、和谐、布局错落有致,其石刻形态逼真、刻工细腻,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为世人所称道”(引自《安龙县志》第793页)。这组精美石艺古建筑历时已八九十年,除节孝牌坊在“文革”中毁坏外,其余三大建筑迄今依然屹立,已被列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每年拨给一定的保护与维修费用。后人评价:“现在除机械制作之外,人工很难达到王大师的工艺水平。”
龙广退休老师王益钟在其《遗失的文物》一文中如此点赞:“牌坊规模宏大,省内绝无仅有,石刻精湛细腻,牌坊上的人物有真人大小,且栩栩如生。”他在文中叹息:“即令有钱有物有现代工具,但绝无王大师的高超工艺,要想恢复原样,那是难上加难。”是啊,王大师并不懂美学上的三维、四维空间,也没学过人体结构学和动物学,而他在石头上打造的人物和动物那么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这就是他的智慧和勤奋所致,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此理也。
“仁孝急公好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先后捐资并带领徒弟整修东边龙井,大西门到梓潼阁石径,兴修坝弄塘拱桥和县城新街口石桥,开凿小西门水井,为安义小学铺筑石路,开挖水井,为安龙中学砌石围墙;又多次捐助学校。”这段文字摘自《安龙县志》“人物篇”。本人虽未目睹王大师的善举,却享受了他造化的福祉。
据家中老人说,王大师在1945年开凿小西门水井之前,小西门一带的住户得到水峒山脚的观音洞井和大扁山脚的姬家井挑水,路程比小西门井远了一倍。我家住马家坝,我在小西门水井挑了八年的水。那口井在小西门石桥东侧的护城河傍,大方块石围出约两平方米的一眼水井,井坎高过井边的石坝,防止河水和坝上污物掺人井中。水井的东西两边有石台阶,从早到晚,挑水的人络绎不绝,远自西关上和周家巷的人都靠这口井过日子。记得水井壁上刻有“水井记事”,原文已看不清了,大意是说,王仁孝大师惜怜此间乡亲,出工出力出钱,耗时百日修成此井,造福一方。吃水不记挖井人,
1952年大师仙逝之后,每年清明时节都有人到井边为他焚纸敬香,我母亲就是其一。是时,她在井边点燃一对小蜡烛,焚烧纸钱,念念有词,千恩万谢。
本人在安龙中学就读六年(1954-1960),那时人口少,交通不便,学校南面就是古老荒芜的南门和老南门,可谓荒邻野岭,夜间常闻豺狼嚎啸。幸亏有一道石墙为碍,让莘莘学子和文弱教师少了几许灾难。这道围墙正是王大师义务所为。我为此纳闷,历届校董为何不为王大师立碑作记?!
代表安龙文明形象、号称安龙水圣的东边龙井,文人敬称“珍珠泉”,诗日:“原泉活泼漾清涟,乱进珍珠万颗圆。”井壁刻有“寒泉禁止污染”六个大字,光滑洁净。井坝方石铺就,这些石工石艺也出自大师的一颗灵心和一双巧手。
在我的心目中,仁孝大师何止是安龙的石匠大师,简直是安龙几代人心目中的石圣、石仙、石神啊!(节选自《荷城旧事》-人物列传)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