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夏天。在某个午后,在季节深处,静静地凝视安龙师范老同学曹元道同学发在“安龙八七(4)班”同学群里的毕业照。一边聆听那个年代的经典老歌《粉红色的回忆》,一边搜寻那个年代的美好时光……
这张师范毕业照照于30年前的安龙招提之上。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一排垂柳依依,两行女贞青青。我们或盘腿静坐,或半蹲露笑,或直立望远,多么的幸福和快乐!那情那景,直入我们当时的心境。一座绿色长堤,生长着一个城市的百年记忆。一张毕业照片,承载了一个年代的青春芳华。
哦,我在第三排左起第二个位置找到了自己。当时的我,一脸青涩,黑发厚密,如今已是白发渐长,头顶略秃。瞅着曾经的我,这是我吗?30年了,既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首歌,唱出了人们一生的心声!
站在最右边的那位英俊潇酒的高个子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张远富老师。我们1987年深秋新生入校时,张远富老师刚好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安龙师范。师范三年一直是我们八七(四)班的班主任,他对学生很好,不仅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平时还对我们问寒问暖:不时找我们谈心谈话,为师为长如兄如父,班上凝聚力强、氛围浓,如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当面我们都称呼“张老师”,背地里却真诚地直呼“老张”。同时,张远富老师教了我们三年数学,上课认真负责,苦口婆心,同学们也深知他的良苦用心。我一直对数学的兴趣不浓,但深知笨鸟先飞的道理,学习还算认真,有一年全州3所师范学校统考数学,我们这级安龙师范的几百个学生只有6人及格,我属于其中之一。那年,我被评为“全州三好学生”。
我们班有7个女生,黄廷植是最小的,同学们多叫她“七妹”。当时,在班上男同学中,我年龄也是最小的。我和她同桌一年,年龄最小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同桌,成为“小小组合”,这或许也是一种天意吧。我们都内向而矜持,印象中同桌一年,课余同坐一张板凳时几乎没有说过话,更谈不上相互交流谈心了。甚至还约定俗成式划上“三八线”,上课时彼此的胳膊都不会越界相碰,生怕会擦出越轨的可怕的火花。可能是长久近距离相坐,彼此间都能感知对方的美好存在和心路历程,有些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的状态。有次上课,我心走神了,老师突然提问,我倏忽站起,却茫然无措。这时,她悄悄轻轻地将自已的笔记越过“三八线”移到我面前,小声念着答案。我接着她的提示依葫芦画瓢陈述一遍,得到了老师“请坐下”的恩准。当时心存感激,真有点危难时刻神仙引导的感觉。远亲不如近邻,还是同桌靠得住!此刻,她就在毕业照中前排右二位置上坐着嘞。
哎呀,看到了老大哥王开达了。他在毕业照中第三排左四的位置半蹲着,当时流行的香港头式,穿着深红色衬衣,这是那个年代时髦的装束。我们师范三年都住在同一个寝室,关系最好,亲如兄弟,俨如闺蜜。我们俩经常一起到殷家堡的安龙县图书馆看书读报,经常拿着书沿招堤、抚垂柳、顺荷池曲廊、登半山亭、爬烈士陵园,复习功课,交流思想,畅谈人生,憧憬未来。我们俩都是文学爱好者,喜欢写诗和散文,还一起报名参加了东北函授创作中心学习写作,学习之余,认真研读函授创作中心寄来的教材,为赋新诗强说愁,平时经常把一些青春年华的多愁善感,揉成小文章,写作长短句,做着作家梦。函授创作中心学习结业时,由东北函授创作中心编辑、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学员作品诗集《蓝飘带》,我的《雨季之恋》和开达兄的《封闭的季节》两首小诗入选。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写变成铅字,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有着梦想成真的冲动,好像作家梦已然看得见、摸得着,离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了。
毕业照中还有另一个“我”,端坐在前排正中间,他也叫王定芳,与我同姓同名,一字不差。我的学籍号是87120,他是87133。他年龄和个子都比我大,同学们为了好区分,形象直观的称呼我为“小王定芳”,他为“大王定芳”。但也不时出现尴尬现象,有时老师课堂提问叫到“王定芳”,此时我们俩总是面面相觑,不知应当由谁起来作答。当时的地理课属于考察科目,我们班上的一个同学与地理老师是同一乡镇的,比较熟悉。这位同学关心我说:“我去给地理老师讲一下,给你的期末考试分打高点"。结果成绩出来,“大王定芳”的分比我高10多分。我想,可能是那位地理老师区分不了我俩的学籍号,把高分成绩打给“大王定芳”。毕业回乡后,学校寄来毕业证,把我们俩的照片和年龄填写混淆了,后来我们俩又回校补办。同一个班,“双胞胎姓名”,故事幽默有趣,忆念绵远深刻。
端详照片,思绪万千。看到每一位老同学年轻时的身影,都会想起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忆起一段段美好的时光,牵起一份份珍贵的友谊。这里不能一陈述,祈望其他老同学理解、恕谅。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依然怀念你/你一言你一语都叫我回忆/就在就在秋天的梦里/我又遇见你/总是不能忘记……”
30年前的夏天,30年后的你我,都歌诵成了粉红色的回忆,歌声悠悠,经久不息。芳华不在,友情长存。岁月如刀,雕刻记忆。
祝同学安好,愿岁月静美!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